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第一義諦 亦名爲『道』。亦名菩提 亦名涅槃......佛是說無涅槃?
原來佛是說
說言【無道 菩提 涅槃】名一闡提 謗法 謗諸佛
●大乘寶雲經卷第六
善男子。
若無有此第一義諦。所修梵行皆悉無用。佛出於世亦復無用
善男子。
是故汝當知 有第一義諦
有第一義諦故。說諸菩薩解第一義
8 個解答
- ?Lv 610 月前最愛解答
(一)佛教經文說 第一義 =道 =菩提=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第一義諦 亦名為道 亦名菩提 亦名涅槃。
(二)涅槃經文說 道與菩提 及以涅槃 悉名為常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道與菩提 及以涅槃 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
(三)涅槃經文更說 道雖無色像 而實有用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道者 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
(四)佛說涅槃不可得 是因為涅槃無形象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十
鈍根樂小法 方便說涅槃 真如法界中 無有【涅槃】相
(五)讓人誤解【無道 菩提 涅槃】成謗法 謗諸佛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若男 若女 若沙門 若婆羅門。說言【無道 菩提 涅槃】。
當知是輩 名一闡提 魔之眷屬 名為謗法。如是謗法 名謗諸佛。
(六)讓人誤解【捨涅槃】又成捨戒 等同還俗
●摩訶僧祇律卷第二
云何捨法?
法者,非三世所攝,其相常住。所謂【無為涅槃】離眾煩惱 一切苦患 永盡無餘。
若言 捨此法者 是名【捨戒】。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七
【捨菩提,捨道,捨果,捨涅槃】,我捨八萬四千法聚,以如此號 悉成【捨戒】。
(七)這類出家 自失僧籍 枉人信施 記得要閃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二
於我法中 雖得出家 於涅槃法 不生欣樂 如是癡人 虛食信施
- 匿名10 月前
大法炬陀羅尼經卷第十九
復次摩那婆。
寧與怨家 旃陀羅等 屠膾之人 共為親友。
終不與是 邪辯惡見 暫時同住。
摩那婆。
寧以利刀 劈破舌根。
不與惡見 論說佛法。
摩那婆。
寧忍飢苦 千歲不食。
莫因惡見 受他信施。
摩那婆。
寧竪鐵鏘 以為鋪榻 臥經千歲。
不與邪辯 惡見謗毀之人 暫同坐臥。
摩那婆。
寧以灰火覆地 足蹈千年。
不與邪辯惡見之人 受經行處。
何以故。
摩那婆。
千歲蹈火 苦止少時。
若學惡見 永墜惡道。
何以故。
摩那婆。
凡夫愚癡 心力尠少 親近邪黨 積習其惡。同惡相扶 破毀佛法。
既自作已。復令無量無邊眾生 學習邪見。
復次摩那婆。
於意云何。
若人毀佛 及謗法僧。
彼人長夜 得安樂不。
諸菩薩言。
不也世尊。
佛言摩那婆。
以是因緣。如來應供正遍覺 慇懃顯揚 如是法義。
摩那婆。
如來世尊 有大慈悲。
於一眾生 未曾捨離。永斷惡心 無有嫉妬。遠離妄語 亦無錯言。
摩那婆。
如來應供正遍覺。是真語者。是實語者。
凡是眾生 欲受何法。皆即為其 方便演說。
【令彼無量無邊眾生 隨類得解。得智解故 速入涅槃】。
摩那婆。
汝等若見 邪辯宣說。慎莫聽聞 亦勿禮拜。不須隨喜。
應如是知。
摩那婆。
汝等當知 設對百千諸佛經典。不讀不誦 不受不持。數百千歲 默然而住。
不與邪辯 共住談論。讀誦所作 或暫聽聞。
摩那婆。
汝等從今 於一切處。慎莫與彼 非法眾生 共為朋友。勿與同居 亦莫親近。
何以故。
若有親近 非法惡人 從其事業。是人長夜 不得安隱。
所以者何。
是人知已 還以惡法 轉教他人。去來現在 常行邪法。以行邪故 輪迴眾苦。
摩那婆。
汝等當知 未曾見聞 行世間法 能知出世勝上人法。
豈況行邪 而得證者。
- ?Lv 410 月前
有涅槃。只是無可「得」。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無常。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薩得道菩提及涅槃也。道、菩提、涅槃,只能 「見」。而無可「得」。並非是無。見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 匿名9 月前
第一義諦即第一義空.即第一勝義空
.是常住義.知有道 菩提 涅槃卻不見.名如來藏.
所以說第一義諦非有非無
以不見故稱非有
以知有故稱非無
- 9 月前
還想邪淫嗎?淫慾是多界並存的毒藥,魔妖非常喜歡的東西
淫慾是多界並存的世紀毒藥,是魔妖非常喜歡的東西。假如有人在他們身邊手淫或過性生活,會引起那些有緣的妖魔鬼怪心動,他們會生大嗔心,放大業障。甚至有些冥界的護法會作下記錄,消減此人的陽世福報(如功名等),並在罪人死後,作為受審的罪證。還有一些修行人,修行功夫不高,但身後也有好多鬼界或天界的護法。由於沒有破四相,這些護法見到犯邪淫後,內心便會生大厭噁心,立刻遠離此人,這時一些冤親債主,就立刻顯身索債。真是自找麻煩。
更不要說,在寺院,在宗祠,在野外,在一切不合理的地方。那裡的冥界眾生多,你在那裡手淫或過所謂性生活,開天目就會看到,有很多惡鬼、吸精氣鬼、淫魔、山精、地妖等圍著你,為了能第一個吃到你的精氣。想到這裡,不知道你還有沒有所謂的淫慾心了?
除女性以外的各種不同性徵的人(如太監、同性戀、多人性生活,見別的異性、明星後自作意淫手淫)、畜之類過性生活。不用解釋,一看就是邪淫了,不單是指除女性以外,是包括除正當異性以外的任何性生活都是邪淫。還有意淫,手淫,和未婚女(包括未婚同居等)、有夫之婦過性生活,是邪淫罪。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我們眾生執著,心動所感,當貪心、淫心過重時,就會引動天魔眷屬來惑亂這些眾生。什麼都沒有,都是你自己求來的,都是心動了不滿足,想出來的。真實的邪淫有時只是相對身體而言的意識的變化,而意淫一定是心靈深處的。心靈深處的變化,就不是這一時一世的事,非大懺悔出不來的。因此相對來說,意淫有時比真實的邪淫更嚴重。
正常的性生活,在最後極度放逸時,會放出大量的精氣,同時吸收大量的外來的東西,這時如在不是正常規定的地方,就會吸收到非自己因緣(也就是非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身體中的精氣,而是吸收到外面的毒霧。更甚者,能吸收到外來想食精氣的鬼怪等磁場中的毒氣。
因邪淫、手淫、自身淫是將第七識的根本我執加強了,根據邪淫、手淫、自身淫用心程度的大小、強弱,將你無量劫的福報、壽命均減小了。也就是說,不是你這一時一世的福報、壽命問題,而是無量的化身、無量的轉世身的福報、壽命都減少。邪淫、手淫、自身淫,是根上的問題,不是一報還一報就可以解決的。
沒活明白的眾生,他就是願意放逸發洩,從而淫亂下墮到三惡道中,餘者則必須戒淫。喜三善道者,則應正淫節慾,更需戒除邪淫,暗合法界三善道的規矩,為王為聖。除了妖界,即使想作個魔王或者大阿修羅,如不戒欲,也不夠格。
想出六道輪迴的,則必須戒掉淫心與淫念。說到這裡,無非從道理上告訴大家,法界依然,慈悲公正,除非你要下三惡道,否則應無條件地戒除邪淫,正淫節慾,將相上的淫慾戒除,再從心性上戒住淫心,從而去影響一切幻眾走向正確的道路。
「淫」在法界中,就是亂,就是戒律要管理的東西,或者說是自我保護能力的反面。如亂行淫事就會牽動這個娑婆世界程序變異,產生一些災難與病毒,來保護自身程序的穩定,就是所謂的懲罰。這樣就有很多性病乃至艾滋病等的出現。 前幾天,見過一篇文章說,手淫無過,還有益於身體健康。天大笑話!
在手淫時,因心中放逸,幻想出種種淫念,將自己的智慧蓋住,做無量劫的畜生。在手淫時,就會在自己的心識中種下很深的錯誤東西,如不能及時入深禪定清除掉,就會落下大因果,輕則在以後修行中,留下很重的魔障,重者就會化成地獄的銅柱地獄。正常的性生活,不單純是情慾的享受與身體能量的放逸,最重要的是人法界的延續,是最必須的程序——傳種接代。
因此,若不正淫節慾並戒除邪淫,就會擾亂法界的和諧,就會有很多天界與冥界的護法記錄你們的罪過,消其善緣福德,減其陽壽官祿!
因此,為法界眾生、娑婆和諧而宣傳正淫節慾、戒除邪淫,是每個有良知的人應負的責任。
宣揚戒邪淫的文章,讓很多人看,每一個看者,內心熄滅一念淫念,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對宣傳者來說,增福,增慧,增壽,增德等好處,三百天三百夜也講不完,諸不可思議多的善神護佑,隨喜一切宣傳戒淫的善功德。
- 匿名10 月前
遙指無際無邊的天際假名為虛空
到了天際, 也找不到虛空這東西
處在自性清淨中 , 沒有涅槃菩提可得 。
- 10 月前
無心是道兄所舉《大乘寶雲經卷第六 》首句「夫第一義不生不滅。不敗不壞不增不減」,即是相對於世間俗諦諸法生滅之眾生妄覺而說的。不是嗎?
無心是道兄所舉《大乘寶雲經卷第六 》次句「文字章句所不能說。不可詮辯絕於戲論」,意謂說名「一乘 佛性 如來藏 第一義 勝義諦 法身 菩提 涅槃 中道 如來性 心 真我 道 法性 真如」時,已非「一乘 佛性 如來藏 第一義 勝義諦 法身 菩提 涅槃 中道 如來性 心 真我 道 法性 真如」。不是嗎?
留言功能異常,故於此答覆kisc兄。
感謝 kisc兄的詳細解說。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句,及您所舉經文,如我所解,空者空於有〈妄覺〉,既離妄邊已,有者(真如)有於空。前者妄覺不空,後者真如不有。諸佛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不異於空,空不異於有,空有本不二,本來非空有,故名菩提,及真如等。
經中所說,「有」菩提、涅槃者,應是相對於「無」眾生妄覺而說,並非一套完整的敍述。譬如《首楞嚴》說:「知有涅槃,不戀三界。」單取「有涅槃」之說,更不合適。
縱觀諸經,佛所說法,總是對有立空,對空立有。總不教人偏在一邊,有一定法可以取著。故,《金剛經》中:「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