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請問諸位: 何魏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更新:

請問諸位: 何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10 個解答

評分
  • 最愛解答

    這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是唯證乃知的.

    末學只能就依字顯義搬弄.

    識自本心~~~~於眾生位言:心.識是二

    於見道位言:了知外無一物能建立.一切識皆是本心所現.本不住.謂之妙用.

    見自本性..於眾生位言:見.性是二

    於見道位言:見即是性.性即是見.非外道所言.於性上更有性可見.

    一切佛法唯體用.如是見聞覺知.

    管見.

  • 阿泉
    Lv 6
    5 年前

    如果您這二句話是對的,我們就可以實際去領悟一下,識從何來、見從何來...

    識、見二者又有何差異...

    捉摸自己的識見是微妙不顯的,由觸而先、識接在其後,有心則識,無心則無識...

    簡單的例子...眼耳鼻舌身意...其實同時都在觸...但心若不在,則識不作用...意思是您很難同時掌握分別每一道細微的觸...所<識自本心>可能是對的...

    見則是對識的決斷...而決斷有部分來自本性...部分來自後天習氣...部分來自教育學習...

    如果能損下益上,其道上行...從而多以本性主導見的決斷...<見自本性>這句話就有可能是對的...

    對於不同根性與修行階段的人而言...識與見的解釋描述是可能不同的...

  • 5 年前

    看不下去了.

    觀X..LYC等你們論法的內涵與文字語言的態度.

    等於是劣幣在驅良幣.

    學佛.不能謙卑些嗎?

    文字語言的攻擊.那更暴落你門佛法正知正見的不足.

  • ?
    Lv 6
    5 年前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

    楞嚴經:

    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臨濟三句:

    若第一句中薦得,堪與祖佛為師;

    若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

    若第三句中薦得,自救不了。

    僧問:「如何是第一句?」 師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 5 年前

    瞭解自己修行初衷,時時觀看自己的行為,當然每個人所了解的感受的並不一樣,不過這句話主要還是講要『瞭解自己』,南無阿彌陀佛

  • 建議你去YOUTOBE看達摩祖師一開始看不懂沒關西多看幾次你就明白了

    資料來源: 不可言不可言說了即錯(用心體悟)
  • ?
    Lv 7
    5 年前

    何魏誰

  • ?
    Lv 6
    5 年前

    「本心、本性」都是祖師口中的真如心第八識心

    說為「心」或說為「識」,都應認清佛教是八心或八識正法

    如此,才會了知原來佛法重心、核心就是第八識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是要識得自家本心,要悟見自家

    本性,也就是要開悟明心、證得真如心第八識如來藏啦!

    能詳實開講演釋第八識妙義,而且能教導學人開悟證真的法師、老

    師,才是佛教真善知識

    若能以此標竿來衡量善知識,從之修學,就可免於白學、白用功,白

    付出心力、資財。

  • 觀嚴
    Lv 6
    5 年前

    1,「本心」一詞,首見於先秦《孟子.告子上》,原文是:「此之謂失其本心。」

    原意是指一個人的「天性」或是本具的「天良」(上天賦予的良知本性)。本心在中國歷代哲學家或典籍中的意義甚為寬廣,大抵上可見「本意」,就是本來的心願。或是說明一個人的真心,也就是真實的想法。

    2,一者,作「本來心行」解,如《中阿含經》卷52 中說:「不順法行而說違犯,

    賢者於後還得本心。」是相對應違犯戒律後的返還。

    3,二者,作「本來心地」解,如《中阿含經》卷55 中說:「不愚不癡,亦不顛倒,自住本心,自由自在。」是指心行的本然狀態。

    4,,三者,作「本來心意」解,如《大般涅槃經》卷14 中說:「飢渴苦惱心亂言語,非我本心之所知也。」是指心中本來的想法與意識。

    5,四者,作「本來心願」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卷2 中說:「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是指心中本來預想的心願,或是指發菩提心的發心思想。

    6,五者,作「本來心性」解,如《楞嚴經》卷9 中說:「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是指眾生本具的佛性,亦是指本來的心性。

    7,第一,「本心」之說,在宗寶本《壇經》中可以視為五祖弘忍的主要教示,

    特別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一句,點出了「識本心」為禪宗修持的第一要務,

    「見本性」即是「識本心」,而且是要「自悟」(自己領悟)。然而,「見本性」是否就完全等於「識本心」呢?

    因為「本性」應是指眾生本具的佛性,那是成佛的第一因,也是成佛的可能性,那是具備「覺悟」的特性;但是「本心」應是指眾生本然的心地,未受無明煩惱染污的本來面目,那是具備「清淨」的特性。兩者之間,恐怕仍有先後表裡的纖毫的差異!

    8,第二,宗寶本《壇經》完全消解了「本心」與「本性」微妙區別的可能性,

    以一句弘忍的「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即將「本心」與「般若的本性」統合了,

    形成了本心中的本性,其中「心」是包含一切的,「性」是屬於般若實相的。

    9,第三,敦博本中「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這是強調修行者自己本身的主

    體性,也就是說「禪法」是可以「以心傳心」,這是指修證的路徑與方法是可以

    由老師傳授給學生,但還是要靠修行者自己的覺悟。然而,宗寶本卻是說成「佛

    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將「佛佛」與「師師」劃上等號,又將「本體」

    等同於「本心」,意思是說諸佛與禪宗祖師傳授的是形而上的實有之「本體」,而此「本體」即是「本心」。

    10,第四,敦博本中另有「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一句,主張宇宙萬法一

    切都是眾生自己本性的流露,這是強調「自性」包含了萬法,在此「自性」並無

    「創生」的意義。然而,宗寶本卻說成「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這是將「本心」提昇到具有「創生」的能力,甚至引出佛經「心生種種法生」為

    論據。

    11,其實「本體」(體)與「工夫」(用)是中國哲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組範疇,兩者不能獨立存在,況且形而上的本體必須經由形而下的工夫才能顯發,換句話說,「以用顯體」的工夫在實踐上是比「本體」來得更為重要。

    12,陸象山的「本心」是「心之本體」,這是「體」,「發明本心」為「用」。

    到了王陽明以「良知」為「心之本體」,這也是「體」,以「致知」為「用」。

    13,。惠能與王陽明本心說最大的差別是惠能以佛教的「悟」與「解脫」為終極的訴求,王陽明則是以儒家孟子學說的「良知」為其實質的內容,雖然在形式上有頗多相近相似之處,但是實際的內容卻有很大的差異。

    〈a〉敦煌本《壇經》中的兩首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姓常青靜,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靜,何處染塵埃?

    〈b〉 宗寶本《壇經》中的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見性成佛」──來自四卷《楞伽》的禪法。

    (2)定慧一體的「無相、無住、無念」──來自《金剛經》的禪法。

  • 5 年前

    秤砣上取輕重,棋局裡論輸贏,話雖如此,總是空口無憑。

    ---此謂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還有問題嗎?立即提問即可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