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說法者的慈悲,就是清楚指明正法、標出正義,否則慈悲何用?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先於娑羅雙樹間,為純陀說偈:「『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世尊!是義云何?」

佛言:「善男子!我為化度諸眾生故,而作是說,亦為聲聞辟支佛故,而作是說,亦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說;不但正為純陀一人說是偈也。時文殊師利將欲問我,我知其心,而為說之。我既說已,文殊師利即得解了。」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文殊等,詎有幾人,能了是義?惟願如來更為大眾廣分別說。」

「善男子!諦聽,諦聽,今當為汝重敷演之。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量煩惱,以煩惱故,現在無有大般涅槃。言本無者,本無般若波羅蜜,以無般若波羅蜜故,現在具有諸煩惱結。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煩惱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有父母和合之身,是故現在無有金剛微妙法身。言本無者,我身本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本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現在具有四百四病。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病苦者,無有是處。

更新:

(續上)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以有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故,現在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本無者,本不見佛性,以不見故,無常樂我淨。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無常樂我淨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現在不能破壞四魔。言本無者,我本無有六波羅蜜,以本無有六波羅蜜故,修行凡夫苦行之心,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苦行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雜食之身,以有食身故,現在無有無邊之身。言本無者,本無三十七助道法,以無三十七助道法故,現在具有雜食之身。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雜食身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以是事故,現在無有畢竟空定。言本無者,我本無有中道實義,以無中道真實義故,於一切法則有著心。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說一切法是有相者,無有是處。

更新 2: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諸鈍根聲聞弟子,以有鈍根聲聞弟子故,不得演說一乘之實。言本無者,本無利根、人中象王迦葉菩薩等,以無利根迦葉等故,隨宜方便開示三乘。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畢竟演說三乘法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說言却後三月,於娑羅雙樹當般涅槃、是故現在不得演說大方等典大般涅槃。言本無者,本昔無有文殊師利大菩薩等,以無有故,現在說言如來無常。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是無常者,無有是處。

更新 3:

「善男子!如來普為諸眾生故;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實有無常說言有常,實有有常說言無常;我樂淨等亦復如是。三乘之法說言一乘,一乘之法隨宜說三;略相說廣,廣相說略;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言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何以故?如來明見眾生根故。

善男子!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虛妄。何以故?虛妄之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云何當有虛妄語耶?善男子!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

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諦,眾生謂佛說第一義諦;有時演說第一義諦,眾生謂佛說於世諦。是則諸佛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善男子!是故汝先不應難言,菩薩摩訶薩無所得也。菩薩常得第一義諦,云何難言無所得耶?」

更新 4:

==========

「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輕罪說重,重罪說輕」,這一大段經文,在世俗邊看來,不就是佛陀自承,前後予盾、自語相違嗎?拿謗佛作藉口,跳過《大般涅槃經卷十七》這段最重要的經文,不談不論,不知不見,還算是個學佛人嗎?

敬請自認能說正法正義、自認慈悲的說法人,前來解答,此一大段經文意旨如何?

更新 5:

雜七雜八,離開題旨者,本人概不回應。

更新 6: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這段經文,看似篇幅頗大,其實只是重覆有無對參,

用以闡明起初的『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四句偈語,如下。

若有無量煩惱,即無大般涅槃;若無般若波羅蜜,便有諸煩惱結。

若有父母和合之身,即無金剛微妙法身;若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便有四百四病。

若有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佛性,便有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若有凡夫修苦行心,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六波羅蜜,便有修行凡夫苦行之心。

若有雜食之身,即無無邊之身;若無三十七助道法,便有雜食之身。

若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即無畢竟空定;若無中道實義,便有於一切法取著之心。

若有諸鈍根聲聞弟子,即不得演說一乘之實;若無利根、迦葉菩薩等,便有隨宜方便開示三乘。

若有言娑羅雙樹當般涅槃,即不得演說大方等典大般涅槃;若無文殊師利大菩薩等,便有說言如來無常。

更新 7:

為諸眾生作增上緣故,如來作如上說,使令眾生假藉大般涅槃、般若波羅蜜,以離諸煩惱結;假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微妙法身,以離四百四病、父母和合之身;假立佛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捨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假立六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捨修行凡夫苦行之心;假藉無邊之身、三十七助道法,以離雜食之身;假藉畢竟空定、中道實義,以離於一切法取著之心;假立三乘,接引鈍根聲聞,假立一乘,接引利根菩薩;假藉大般涅槃大方等典,以捨娑羅雙樹當般涅槃之說;假藉文殊師利大菩薩等,以捨如來無常之見。

乃至於如來明見眾生根故、爲諸眾生作方便故,「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者,舉示二法,令見不二,所謂徹悟有無不二、徹證體用如如之機也。

更新 8:

一切世諦,執二為實;第一義諦,則了不二。了證二即不二,便離染邊,證涅槃體。故曰,「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了知不二即二,是從淨邊,全涅槃用。故曰,「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二以不二為體,不二以二為用;二即不二,不二即二;如是體用如如,是名證真如也。

「如來有時演說世諦,眾生謂佛說第一義諦」者,悟邊眾生所見;「有時演說第一義諦,眾生謂佛說於世諦」者,迷邊眾生所見。「是則諸佛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者,聲聞緣覺雖證空體,未全空用,所謂諸佛如來將有作空用,將空作有用也。為諸眾生作增上緣故,如來假說不二,以令眾生離於二邊妄想。是故,若離二邊,不二亦無。乃曰,「菩薩常得第一義諦」者,「菩薩摩訶薩無所得也。」爲考驗迦葉故,佛乃問曰:「云何難言無所得耶?」

更新 9:

於是返觀經文之初四句偈,『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者謂:

涅槃非有,本不可得,

涅槃非無,本亦不失;

本非有無,非謂無本,

性相皆空,假名涅槃。

8 個解答

評分
  • ?
    Lv 6
    9 月前

    涅盤 是戒律都有說的事 

    戒律看一下吧  

    五大律說涅槃

    ●四分律卷第三十二

    比丘出家者。不得親近二邊。樂習愛欲。或自苦行。非賢聖法。

    勞疲形神不能有所辦。

    比丘除此二邊已。更有中道。

    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覺。成沙門【涅槃】行。

    ●五分律卷第十五

    吾今已成 無上正覺。應共一心 聽受教誡。

    汝若隨順 無違無逆。不久當得族姓出家 淨修梵行 現證道果。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解了五陰 止宿【泥洹】。

    ●十誦律卷第四十八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若持戒與僧和合。求解脱離生死 向【泥洹】不求後生。行三業坐禪 誦經佐助衆事。

    如是行者 得清淨受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一

    爾時世尊 為五苾芻 先說法味 皆令充足。超生死海 將趣勝因 究竟【涅盤】。

    ●摩訶僧祇律卷第二 東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云何捨法。

    法者 非三世所攝。其相常住。所謂【無爲涅槃】 離衆煩惱。一切苦患 永盡無餘。

    若言捨此法者。是名【捨戒】。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七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捨菩提】,捨道,捨果,【捨涅槃】,我捨八萬四千法聚,

    以如此號 悉成【捨戒】。

  • ?
    Lv 7
    9 月前

    周先生這麼說 

    故知,涅槃非有,本不可得。

    若於涅槃,及諸法相,起一念有,便背空性,斯皆竊果盜法之輩也。

    而涅槃經文是說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善男子。是故汝先不應難言 菩薩摩訶薩無所得也。

    菩薩常得第一義諦。云何難言無所得耶。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道與菩提 及以涅槃 悉名為常。一切眾生 常為 無量煩惱 所覆。無慧眼故 不能得見。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道者 雖無色像可見 稱量可知 而實有用。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道與菩提 及以涅槃 亦復如是 亦有亦常。如其無者 云何能斷 一切煩惱。

    以其有故 一切菩薩 了了見知。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若男若女 若沙門若婆羅門。說言無道 菩提 涅槃。

    當知是輩名一闡提 魔之眷屬名為謗法。如是謗法 名謗諸佛。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最重要的經文 不知不見 

    謗法 謗諸佛  還算是個學佛人嗎  ???

    接下來的經文 【佛者名為涅槃】你要不要說一下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一

    能知如來 深密義者。 所謂即是 【大般涅槃 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一

    涅槃之體 非本無今有。當知【涅槃是常住法】  非本無今有 是故為常。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譬如初月 雖不可見 不得言無。 

    佛性亦爾。一切凡夫 雖不得見。亦不得言 無佛性也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佛性者即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中道 中道者 即名為佛 【佛者名為涅槃】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  

    一切諸法 悉無有我。而此涅槃 【眞實有我】。

    以是義故 涅槃無因 而體是果。是因非果 名爲佛性 非因生故。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若因緣者 則名無我。若無我者 名為苦空。

    如來之身 非是因緣。非因緣故 則名【有我】。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大涅槃即常。常者即我。我者即淨。淨者即樂。常 樂 我 淨 即是如來。

    錯將虛妄我心 當作真如佛心 ??

    難不成你周先生 六根可以自己起念?? 

    醫學常識都沒有 怎麼說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定慧品第四

    真如 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 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 若無,眼耳色聲 當時即壞。

    ●達摩大師 血脈論

    此心不離 四大色身中,

    若離是心 即無能運動。

    是身無知 如草木瓦礫。

    身是無性 因何運動?

    若自心動 乃至語言 施為運動 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

  • ?
    Lv 4
    9 月前

    我佛慈悲,卻是無言。說法者指明正法、標出正義,卻是無用。

    說破了嘴卻不屑一顧還被嗤之以鼻,當作馬耳東風。阿悶

  • 9 月前

    其實慈悲有許多意義就算是和尚跟尼姑也不一定都了解慈悲意義.我就拿出家人來說出家人不是因出家就可以順理成章讓自己成功成佛.人若是六根不靜何有佛心

  • 匿名
    9 月前

    說法者的慈悲??????

    說法者是誰才會有常住慈悲呢?

    清楚指明正法、標出正義??????

    你清楚什法是正法?還是以你為準?

    大般涅槃經是正法嗎?只能說是無實正法

    無實性故說無實

    既不入退故說正法

    佛陀不是為說大般涅槃經而示現的

  • chi
    Lv 7
    9 月前

    不同宗教有不同時空.不同國度的背景!華人應該去了解老子的道德經!不是道教,是道家!

  • 次草
    Lv 5
    9 月前

    「真如自性起念」者,凡聖皆然。你sam套用六祖之言,用意何在?你以為會起念、會舉經,就算證真?「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你會錯意了!

    ===

    以前說很好

    現在說不好

    一樣的貼文

    兩樣眼見

    也許以後又說好了

    再等等

  • 9 月前

    次草兄請移至新題討論,知識十留言功能未恢復,各方混雜,難以溝通。

    東正兄是否忽略了一點,佛說本無今有、本有今無者,皆為佛法與世法之對說。其中含意如何?

    如《雜阿含390經》所說,學佛關鍵在於「見法自知作證」。sam你自己算一算,扣掉經文的部分,及我的自證,你的自證部分還剩多少?剩些什麼?如下所錄。

    「周先生這麼說 而涅槃經文是說 最重要的經文 不知不見 謗法 謗諸佛  還算是個學佛人嗎  ???接下來的經文 你要不要說一下」,就剩下這些。聽起來,倒像是你在責備自己。

    所以才說,你sam、無心是道等,只知原經照抄,恍惚之間,卻錯將虛妄我心當作真如佛心,謬將鄙陋己意當作圓明佛意,證據顯示如上。

    「真如自性起念」者,凡聖皆然。你sam套用六祖之言,用意何在?你以為會起念、會舉經,就算證真?「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你會錯意了!

還有問題嗎?立即提問即可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