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更改大藏經原文句讀,不就是欲蓋彌彰嗎?

sam 貼出的《大般涅槃經卷十七》關鍵經文,如下。

世尊。道者。非色非不色 不長不短 非高非下。非生非滅 非赤非白 非青非黃 非有非無。云何如來說言 可得菩提 涅槃亦復如是。然而上文最後一行,大藏經原文句讀是: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sam 如上更改之舉,不就是欲蓋彌彰嗎?

更新:

sam 貼出的《大般涅槃經卷十七》關鍵經文,如下。

世尊。

道者。非色非不色 不長不短 非高非下。

非生非滅 非赤非白 非青非黃 非有非無。

云何如來說言 可得菩提 涅槃亦復如是。

然而上文最後一行,大藏經原文句讀是:

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sam 如上更改之舉,不就是欲蓋彌彰嗎?

8 個解答

評分
  • ?
    Lv 6
    9 月前
    最愛解答

    善知識法喜

    周師兄

    您說改句讀的問題

    不才常常如此

    罪過罪過

    絕無 欲蓋彌章 之義

    句讀本來就是自心現量的表徵

    識到哪裡

    句讀到哪裡

    古人亦然

    書讀到哪裡

    筆圈到哪

    所以

    句讀即是正心

    自知自證的過程

    絕非欲蓋彌彰之意

  • ?
    Lv 7
    9 月前

    你周先生真是無聊到極點

    這涅槃經文原文 是連逗點都沒有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世尊。 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長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滅非赤非白非青非黃非有非無。 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你根本搞不清楚 還敢跟人說

    =========================================

    重點在於你竄改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如來從最初到最後的說法

    1.菩薩永斷二十五有 得大涅槃

    2.菩薩常得第一義諦 云何難言無所得耶

    3.道與菩提 及以涅槃 悉名為常。一切眾生 常為 無量煩惱 所覆。無慧眼故 不能得見。

    4.道者 雖無色像可見 稱量可知 而實有用。

    5.道與菩提 及以涅槃 亦復如是 亦有亦常。如其無者 云何能斷 一切煩惱。以其有故 一切菩薩 了了見知。

    6.若男若女 若沙門若婆羅門。說言無道 菩提 涅槃。當知是輩名一闡提 魔之眷屬名為謗法。如是謗法 名謗諸佛。

    去說 世尊如是前後自語相違  跟謗佛沒兩樣

  • chi
    Lv 7
    9 月前

    不同宗教有不同時空.不同國度的背景!華人應該去了解老子的道德經!不是道教,是道家!

  • 匿名
    9 月前

    (一)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二)云何如來說言可得? 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三)云何如來說言   可得菩提   涅槃亦復如是。

    句讀是譯者或著論者方便所行.修行者隨順所解.

    佛陀並無此困擾.對佛自身言.(一).(二).(三)都是實相.

    所以不管是(一).(二).(三)對眾生言.都無實相.也就是說:見不到佛性

    云何....是疑問句型態.所以解經時打個問號便於理解.無庸置疑.

    "?"應該打在哪裡?

    (二)云何如來說言可得? 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這是表達:為何佛之言說可得.菩提涅槃也可得?

    (三)云何如來說言 可得菩提 涅槃亦復如是。

    這是表達:為什佛說菩提 涅槃可得?

    若佛說不可得.何來菩提涅槃可得?...這是疑問句型態.表修行者尚處疑惑.

    佛說可得.才有菩提涅槃可得.....這是肯定句型態.表修行者已得真解.

    那麼.到底佛說可不可得?這就牽涉到常法與無常法了

    常法可得.無常法不可得......就這麼簡單.這就是大般涅槃經的真實義所在.

  • 匿名
    9 月前

    周老

    次草是佛版佛學豐富少有的善知識

    對於他評論印順尊師不以為然之外

    他的苦口婆心細膩分析两邊對戰情

    可說佛版無法出第二人悲心與雞婆

    善知識所言請冷靜思慮仔細肚思量

    一位自稱周老師另一位自稱中醫師

    既然都是師之輩自認學識高人一等

    却連自己小小起心動念無法壓的住

    !

  • 次草
    Lv 5
    9 月前

    帶頭改原文句讀

    正是周老師您啊

    您倒說說依何常規解釋一番

    於貪欲心,不樂解脫

    ===

    周老師 - 四, 2017-11-02 09:37

    討論區:

    佛法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周老師

     

    漢譯中阿含2經、增壹阿含39品2經、南傳增支部7集69經, 三品同段經文如下。 

     

    《中阿含2經》 

    復次,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覺、觀已息,內靜、一心, 

    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 

    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 

    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諸漏已盡,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增壹阿含39品2經》 

    若賢聖弟子無貪欲想,除不善法,念持歡喜,遊志{一}[初]禪,... 

    復次,賢聖弟子有覺、有觀息,內有歡喜, 

    專其一心,無覺、無觀,遊心二禪,... 

    復次,賢聖弟子念而有護,自覺身有樂, 

    諸賢聖所{救}[求],護念具足,遊{在}[心]三禪,... 

    復次,賢聖弟子苦樂已盡,先無愁憂, 

    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志四禪,... 

    復次,賢聖弟子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 

    現法中而自娛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 

     

    《南傳增支部7集69經》 

    每當聖弟子從離欲、離不善法後, 

    【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時,... 

    每當聖弟子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 

    【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時,... 

    每當聖弟子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 

    『他是平靜、專注、住於樂者』的第三禪時,... 

    每當聖弟子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 

    【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時,... 

    每當聖弟子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 

    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時,... 

     

     

    如上對照可見,唯獨南傳教人【進入後住於】初、二、三、四禪;

     

    漢譯二經則無此【進出】語。四禪成就後,即證阿羅漢。 

     

    四禪以外,南傳《清淨道論》卻更教人進進出出的,續修四無色定。 

     

    這樣的南傳教法,難道不違背 佛陀教示嗎?

     

    若非預先【設想】【有】一個甚麼樣的情境存在, 

     

    即無所謂【進入後住於】此一情境之中。 

     

    必然是預先【設想】好,【有】一個甚麼樣的情境存在, 

     

    才有所謂【進入後住於】此一情境之中。 

     

    面對這種如騙局一般,事先設置好、偽裝好的邪見、惡見, 

     

    懵懵懂懂的初學佛人,哪有能力分辨?哪有能力保護自己?

     

    -----------

     

     同修 kisc 更提供重要見解,及 佛說經證如下:

     

    大多數人都以為 佛是六年苦行 禪定成道 

    在這裡我要說一句 

    學佛 不要經律沒翻 拿論就說 

    萬一說錯 會構成 法說非法 

     

    對於佛說四禪 

    (一)阿含部 中阿含 已說 此法不趣智 不趣覺 不趣涅槃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 

    度一切無所有處。得非有想非無想處。 此法不趣智 不趣覺 不趣涅槃。 

     

    (二)阿含部 增壹阿含 再說 此法不趣智 不趣覺 不趣涅槃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遊於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我六年之中 勤苦求道 而不剋獲。 

     

    (三)本緣部 過去現在因果經 又說 其所知見。非究竟處。非是永斷諸結煩惱。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三 

    四禪 四無色定 其所知見。非究竟處。非是永斷諸結煩惱。 

     

    (四)般若部 大般若經 更提醒 於法執著有性 於法空不能信受 連三乘都未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十一 

    舍利子! 

    彼於 四靜慮 執著有性, 

    於 四無量、四無色定 執著有性。 

    .

    舍利子! 

    愚夫異生 以於諸法 執著有性,於諸法空 不能信受。 

    由不信故,不能成辦 聲聞、獨覺、菩薩、如來 所有聖法, 

    故於聖法 不能安住。 

     

    (五)經集部 楞伽經 再提醒 禪者禪所緣 斷惑見真諦 此皆是妄想 了知即解脫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 

    諸禪與無量  無色四摩提  及以想受滅  惟心不可得 

    預流一來果  不還阿羅漢  如是諸聖人  悉依心妄有 

    禪者禪所緣  斷惑見真諦  此皆是妄想  了知即解脫 

     

    (六)法華部 金剛三昧經 直接說 禪定 是自性起禪 

     

    ●金剛三昧經 

    如彼【想禪定】。是動 非是禪。 

    何以故。 

    【禪性】離諸動。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離諸分別 【本利義】 故。 

     

    善男子。 

    如是【觀定】乃名為【禪】。 

     

    【禪性】=【本利義】 

    說明禪定 是自性起禪 

     

    (七)涅槃部 大般涅槃經 最後提醒 勿得調戲 放逸散心 入諸境界 受行邪法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佛復告阿難。 

    吾未成佛 示入鬱頭藍弗 外道法中。 修學 四禪八定 受行其教。 

    吾成佛來 毀呰其法 漸漸誘進。最後 須跋陀羅 皆入佛道 

     

    如來 以大智炬 燒邪見幢。 

    如乾草葉 投大火焰。 

     

    阿難。 

    今我親戚 諸釋種子 吾甚憂念。 

    我涅槃後 汝當精勤 以善教誡 我諸眷屬 授與妙法 深心誨誘。 

    勿得調戲 放逸散心 入諸境界 受行邪法。 

     

    (八)佛法戒律 最後提醒 自稱得禪 南北傳都一樣斷頭 

     

    北傳四分律 自稱得禪。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是大妄語 

    ●四分律 

    若比丘 非眞實 非已有。自説言 我得上人法。 

    得禪。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天來 龍來 鬼神來。 

    彼非沙門非釋種子。 

     

    譬喩者説。譬如大石 破爲二分 終不可還合。 

    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不可還成比丘行。 

     

    南傳五分律 自稱得諸禪解脫 三昧正受 諸聖道果 苦集滅道 也是大妄語 

    ●五分律卷第二 

    若比丘,不知不見過人法,聖利滿足,自稱我如是知,如是見。 

    是比丘後時,若問若不問,為出罪 求清淨故 作是言:『我不知言知,不見言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 

    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不知不見者: 

    【不知不見過人法】。 

     

    一切出要法, 

    謂 諸禪解脫、三昧正受,諸聖道果, 

    是名【過人法】。 

     

    於佛所說 苦集滅道,已辦已足,更無所求, 

    是名【聖利滿足】。 

     

    自說:我如是知見法,法亦知見我, 

    是名【自稱我如是知,如是見】 。 

     

    若一月乃至一歲後,問: 

    「汝云何得?何處得?從誰得?以何法得?」 

     

    若不問,而自發露所犯,求戒淨 心淨 見淨 疑淨 言: 

    「我不知、不見苦集滅道,言知、言見,虛誑妄語。」 

     

    雖作如此發露故【得波羅夷】 。 

     

     

    所以學佛 當依經律 不依於人..............................

     

    ------------

    《雜阿含254經》

    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

    是【名】真實離恚解脫,是【名】真實遠離解脫,

    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

     

    《雜阿含474經》

    佛告阿難:

    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

    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

    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

    阿難白佛: 

    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告阿難: 

    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

    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中阿含97經/因品大因經第一》

    世尊告曰:

    阿難!汝莫作是念,此緣起至淺至淺。

    所以者何?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

    阿難!【於此緣起不知如真,不見如實,不覺不達故】。

    念彼【眾生如織機相鎖,如蘊蔓草】,多有調亂,怱怱喧閙,

    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往來不能出過生死】。

     

    阿難!是為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緣老死有愁慼,

    啼哭、憂苦、懊惱皆緣老死有,如此具足純生大苦陰。

     

    是故當知是老死因、老死習、老死本、老死緣者,謂此生也。

     

    是故當知是生因、生習、生本、生緣者,謂此有也。

     

    是故當知是有因、有習、有本、有緣者,謂此受也。

     

    是故當知是受因、受習、受本、受緣者,謂此愛也。

     

    阿難!是為緣愛有求,緣求有利,緣利有分,緣分有染欲,

    緣染欲有著,緣著有慳,緣慳有家,緣家有守。

    阿難!緣守故便有刀杖,鬪諍、諛諂、欺誑、妄言、兩舌,

    起無量惡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純生大苦陰。

     

    【欲愛及有愛,此二法因覺、緣覺致來】。

     

    按:欲愛者,我執;有愛者,法執。

     

    是故當知是覺因、覺習、覺本、覺緣者,謂此更樂也。

    所以者何?緣更樂故則有覺。

     

    阿難!若無有眼更樂,各各無眼更樂者;

    設使離眼更樂,當有緣眼更樂生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耶?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耳、鼻、舌、身、意更樂,各各無意更樂者;

    設使離意更樂,當有緣意更樂生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耶?

    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覺因、覺習、覺本、覺緣者,謂此更樂也。

    所以者何?緣更樂故則有覺。

     

    按:更樂者,六根身、色身我。

     

    當知所謂緣名色有更樂。

    阿難!【所行、所緣】有【名身】,離此行、離此緣有有對更樂耶?

    答曰:無也。

    阿難!【所行、所緣】有【色身】,離此行、離此緣有增語更樂耶?

    答曰:無也。

    設使離名身及色身,當有更樂施設更樂耶?

    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更樂因、更樂習、更樂本、更樂緣者,謂此名色也。

    所以者何?緣名色故則有更樂。

     

    按:名身者,意識知見;眾生妄計意識知見實有,遂成法執。

    世尊乃云:【於此緣起不知如真,不見如實,不覺不達故】,

    【眾生如織機相鎖,如蘊蔓草】,【往來不能出過生死】。

    以色依名立、名依識立故,於法執中,又生我執。

    如今離識捨執、出過生死,須破名身實有之妄想。

    妄識初離,我執色身欲愛先破,法執名身有愛續除。

     

    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

    所以者何?緣識故則有名色。

     

    阿難!【若識不得名色,若識不立、不倚名色者】,

    【識寧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苦耶】?

    答曰:【無也】。

    是故當知是識因、識習、識本、識緣者,謂此名色也。

    所以者何?緣名色故則有識。

    阿難!是為【緣名色有識,緣識亦有名色】,

    由是增語,增語說傳,傳說可施設【有】,謂【識、名色共俱】也。

     

    阿難!或有一不見覺是神,亦不見神能覺,然神法能覺,亦不見神無所覺。

    彼【如是不見已,則不受此世間】,彼不受已,則不疲勞,不疲勞已,

    【便般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阿難!【是謂增語,增語說傳,傳說可施設有,知是者,則無所受】。

    阿難!若比丘如是【正解脫者】,此不復【有】:見如來終,見如來不終,

    見如來終、不終,見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是謂【有一不見有神】也。

     

    按:不見有神者,不見有我、我所,已離欲愛、有愛。

    不見不受世間,我執法執俱破,涅槃空性,朗朗現前。

    有一者,一相無相之心一境性,定於無定,得於無得。

     

    阿難!云何有一無神施設而施設耶?......

    阿難!是謂有一無神施設而施設也。

    復次,阿難!有七識住及二處。......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

    【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慧解脫】。

    復次,阿難!有八解脫。......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

    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

    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按:神識者,俗稱靈魂,即神我論、梵我論之中的輪迴主體。

    起般若智慧返觀自照而解脫,名慧解脫;八解脫,即定解脫。

    依慧得定,依定開慧,離欲愛、有愛,定慧等持,名俱解脫。

    佛法雖初以定慧二門分別令入,既入則定慧不二,止觀一心。

    是故,於此緣起知如真、見如實者,當然就是定慧俱解脫者。

    何以故?以定為慧之寂體,慧為定之照用,體用寂照如如故。

    而一向不能開慧之定,是邪定;一向不能得定之慧,是狂慧。

    如於南傳止觀入初禪卻不了阿含經中阿羅漢所悟者,即邪定!

    其定既邪,其慧必狂,這就是依論不依經的學佛人常見沉痾!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五》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按:離欲,證少分空性,即破我執,出六道。

    離識離相,妄想蕩盡,則破法執,頓出三界。

    此一修學主軸,與大乘法完全一致,如首楞嚴經所述,

    亦與金剛經『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旨趣一般無二。

     

    既然教理教法無別,則阿含之定,豈得與大乘之定有別?

    而首楞嚴離識離想的諸佛三摩地根本大定,

    又豈是南傳教系坐在妄想之中的四禪八定?

     

    如上所舉《中阿含97經》顯示,

    世尊說此八解脫(八背捨)、七識住及二處,乃至九次第定等,

    無不是將婆羅門所修四禪八定納入其中,並超越之。

    何以故?佛陀教法之與婆羅門等外道所修者,最主要的差別,

    就在於指出了【心不染著,乃得解脫】是唯一脫離輪迴之法。

     

    此一超越之道,如《雜阿含254經》二十億耳尊者自述所證涅槃境云,

    於現前一念,不因使用【名色】、著有故,而生貪恚癡,

    亦不爲了避免貪恚癡,而不使用【名色】、著於無記空,

    才是真實遠離貪恚癡、名聞利養、愛取,亦遠離忘失般若觀照(忘念)。

     

    又如《雜阿含474經》所示,此一超越之道,應須深刻體認,

    返有歸空,從空出有,空有不二;不即名相,不離名相,即離不二;

    一切只是【名】相【依緣變異】、【依緣生滅】而已,絲毫認真不得!

     

    故知,於諸緣起,不住不著不染者,正是佛陀三乘正法的首要共通特徵!

    以離住離著離染、【不見不受】故,乃云【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

     

    許多學佛人至今尚不了解,現前南傳教系奉為根本法源之阿含諸經、

    經文的注釋書,乃至於教修止觀禪法的《清淨道論》,

    當初皆由覺音一人獨自翻譯、註解、著作而來。

    其後,又經過了一千三百年的口傳,直到十八世紀後,才被書寫成為紙本。

    這當中,因口傳所致的經文、注釋之闕漏、錯誤,不知凡幾。

    而覺音本人於佛法核心要義的見解與體悟,更從來不曾經過任何祖師的印證。

     

    如今對照漢譯阿含,始知南傳阿含經文錯漏,已達無從修習、不堪用的程度。

    若欲勉強使用,則須參照覺音的經文注釋書,於是錯解佛經法義,更不可免。

    其後若再根據《清淨道論》修習止觀禪法,求出輪迴,則實不異於緣木求魚!

    猶有甚者,此等南傳學人一旦與人起諍,難免誹謗正法,而有造地獄業之虞!

     ===

     佛告阿難: 

    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

    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

    周老師

    這是您在印順基金會的貼文

    您有看清楚嗎

    ==

    另一則貼文是昨天我貼的

    在四年前回答的內容

    兩處貼文都是照您的原文重現

    我要栽贓您甚麼

    貼文就是栽贓嗎

    您跟sam 都有不敢面對的心

    所以您們的討論要互揭瘡疤的討論下去嗎

    整個結果型式就是重於己用

    無法歸於經文深義的探討

    在討論捨離彼一切時

    Sam已經對禪產生誤解

    您卻默不出聲

    不針對經文深入

    只想用經文來架構自己的見地

    這就是我說的自私自利

    真的了解經文

    只能規勸善誘他人向上

    您的程度勝過sam許多

    卻為了我執跟sam爭法義

    從前所學一概無用

    您說的越多sam的缺點

    Sam就為反對而反對的辯論

    經文的意義到那了

    我提出您的缺點

    您也一樣坐立難安

    佛法早不知那去了

    在欲行禪知見力

    火中生連終不壞

    為何sam能不顧法理跟您反抗

    情感您了解多深

    在捨離彼一切討論

    您學了多少

    我學了多少

    Sam學了多少

    都是自己的用心觀察

    猶其是都學佛幾十年了

    獨特的覺受真的最難銷

    就是傲慢與保護心

    這兩者不銷

    比未學者更糟糕

    這是我這個無賴,鬥雞

    在爭論場上的體驗

    我的興趣是討論佛法

    不是跟我認知的傲慢保護面子者

    爭論是非

  • 9 月前

    讀經應首尾兼顧,起首說「夫道者」,接下來是對「道」的解釋,曰:「非色非不色,......,非有非無」。以一切法皆相對而立,並無自性,若離二邊,言思路絕,則一切法不立。故問曰:「云何如來說言可得?」經文至此,謂道不可得也。而道與菩提、涅槃,名異義同。故,「菩提涅槃亦復如是」者,菩提涅槃,非有非無,亦不可得也。所以,大藏經原文句讀是:「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

    「重點在於你竄改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如來從最初到最後的說法」??

    到了此刻,你sam還在栽贓污衊?

    那就繼續探討下去,請勇於面對。

    ======

    (一)

    「請 kisc、sam、無心是道三位作答,《大般涅槃經卷十七》中,世尊前後自語相違。何以故?」

    (二)「學人見解相背,難免引經據典,論求真義。請問此時據何常規,俾使免於以經謗經?」

    sam 更改大藏經原文句讀後之貼文,

    曾分別出現在如上兩道問題解答中。

    ========

    (一)本人原文:

    「於貪欲心不樂解脫」,

    「恚癡心不樂解脫」,

    (二)次草提供:

    「於貪欲心,不樂解脫」,

    「恚癡心,不樂解脫」,

    中間多出兩個逗號,都是你次草加入的,

    你是要公然栽贓,同時帶著證據自首嗎?

    =======

    「你周先生真是無聊到極點 

    這涅槃經文原文 是連逗點都沒有」

    但你sam貼出的並非無句讀古本大藏經,

    如今只是以古本大藏經來混淆視聽罷了!

    再者,如你這般刻意只取部分《大般涅槃經卷十七》經文,誑稱佛說,正是妄將己意當作佛意的明證。

    ========

    既然[匿名使用者]已有結論,

    也就無須討論了。

    =======

    「周師兄您說改句讀的問題」,

    東正兄所說,與我所說的,

    這是兩種不同情況。

    我說的是指利用修改句讀來文過飾非。

    你說的既不涉此種虛偽心態,即無過。

  • ?
    Lv 6
    9 月前

    【道者。非色非 ……  ……   ……

    云何如來說言可得? 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

    雖因斷句錯誤而成為:

    【道者。非色非 ……  ……  …… 

     云何如來說言  可得菩提  涅槃亦復如是。】

    然而「道」者,即「菩提」,即「涅槃」,其本質皆不外第八識如來藏本心故

    所以,此一斷句瑕疵,還不致影響經文義旨多大,無需嚴苛反應啦!

還有問題嗎?立即提問即可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