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經律論三藏,為何 sam、kisc、無心是道等人,有如心理變態般的、極度鄙視排斥論藏?
《大藏經》[佛光大辭典]
又作一切經、一代藏經、大藏、藏經、三藏聖教。
【指包含三藏等之諸藏聖典】。
亦即【以經、律、論三藏為中心之佛教典籍之總集】。
【類編佛所說之四阿含、五部,而稱為經藏】;
【纂輯有關諸弟子之戒儀等,稱為律藏】;
【諸論師之撰述,則稱論藏】。
《三藏》[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謂大小乘各【經律論】也。
(術語)Tripiṭaka,【經律論】也。
此三者,各包藏文義,故名三藏。
【經說定學,律說戒學,論說慧學】。
因之而通三藏達三學者,稱為三藏。
特為真諦玄奘等翻譯師之稱號。其梵名一一列之於下。
一、【素呾纜藏】Sūtrapiṭaka,舊曰修多羅藏,譯曰綖。
聖人之言說,能貫穿諸法,如綖之貫花鬘,故喻之以綖。
然經者訓常訓法,以聖人之言而名之。
且經之持緯恰具綖之義,故譯家易綖以經。
二、【毘奈耶藏】Vinayapiṭaka,舊作毘尼藏,譯曰滅,
滅三業過非之義。別名優婆羅叉,譯曰律。
毘奈耶之教能詮律,故別名謂之律。
三、【阿毘達磨藏】Abhidharmapiṭaka,舊作阿毘曇藏,新譯曰對法。
【以對觀真理之勝智而名】,舊譯無比法,亦稱勝智而謂為無比。
【此藏生對觀涅槃之無比勝智】,故名阿毘達磨。
別名優婆提舍,譯曰論,論諸法之義。
【此藏所詮論,諸法之性相,而生勝智】,故別名為論。
《五燈會元》[佛光大辭典]
凡二十卷,南宋僧普濟撰,今收於卍續藏第一三八冊。
此書取自景德傳燈錄以下之五燈錄,即於景德傳燈錄、廣燈錄、
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等,撮要會為一書,故稱五燈會元。
其內收錄過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東土六祖以下,
至南嶽下十七世德山子涓嫡傳付法禪師之行歷、機緣。
按:經律論三藏,其中的論藏,即論典、論書、註解、注疏等,為歷來佛教學人心行體悟之自證自述,相當於今日學生的課業心得報告。法師講經,也即是論。或者藉由言語,或者形諸文字,多人之間的討論溝通,無不是論。
無佛即無眾生,無眾生即無佛。如《大寶積經卷八十七》曰:「眾生界者,即是法界,即是自性空界,即是超過一切境界,即是佛境界。」又如諸經經文,一旦經人貼出,代表其人見解,即成為論。故知,修學佛法,論不可免。甚且,佛亦鼓勵學人,既修學已,應【行法布施】、【廣說演說】、【為他人說】、【已知當證】、【見法自知作證】等,如下所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雜阿含379經》
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知作證】,
《雜阿含382經》
若比丘於苦聖諦當知、當解,於集聖諦當知、當斷,
於苦滅聖諦當知、【當證】,於苦滅道跡聖諦當知、當修。
《雜阿含383經》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
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則斷愛欲,轉去諸結,於慢、無明等,究竟苦邊。
《雜阿含384經》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
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
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
《雜阿含385經》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
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
梵行已終,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雜阿含385經》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
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治城壍,度諸嶮難,解脫結縛,
名為賢聖,建立聖幢。
《雜阿含388經》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
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是名比丘斷五支,成六分,守護於一,依猗於四,
捨除諸諦,離四衢,證諸覺想,自身所作,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雜阿含390經》
若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
此苦滅聖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
於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例如《五燈會元》,即紀錄著七佛、西天東土三十三位禪宗祖師,以及其後歷代諸祖諸師們,對於諸法的心行體悟,對於佛法的自證自述。
是則,sam、kisc、無心是道等人,有如心理變態般的、極度鄙視排斥論藏的理由何在呢?周某竊謂,以我心未泯,佛性難明故,因地學人,本應以真如佛心,取代虛妄我心;然如渠等,不自修心行,不自淨其意,久之乃至謬將己意當作佛意也!
何以知之?因為渠等從來只是原樣照抄,只貼經文,不修因地觀行,不提自證論述。
於是,在這種謬將虛妄我心當作真如佛心、因地凡夫知見分毫未改的情況下,渠等所見,自然每與《五燈會元》禪宗祖師們大開圓解、明心見性者,大相逕庭。於是,每當有人舉禪宗公案等為證時,便即觸動渠等逆鱗,引發渠等不快。
這就是 sam、kisc、無心是道等人,每每表現出,有如心理變態般的、極度鄙視排斥論藏,乃至古來一切論典、論書、註解、注疏的原因。
3 個解答
- ?Lv 79 月前
2 星期前 周老師你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我的回答是
佛說菩提 從阿含一路說到大涅槃
都是直指輪迴性【心 眞如 法身 佛性 如來藏 法性 第一義 自性】
(一)《阿含部》佛說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雜阿含經卷第一(一三)
我於諸天 若魔若梵 沙門婆羅門 天人眾中。
自證得脫 得出 得離 得解脫結縛 永不住顛倒。
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華嚴部》要眾生自覺【心】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東晋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心】爲本。心清淨故 能積集成滿一切善根。
若心得自在。則能成就無上菩提。
(三)《本縁部》要眾生悟【眞如】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三
若有智者生信解 念念觀察悟【眞如】 十方諸佛皆現前 菩提妙果自然證
(四)《大集部》要眾生自覺【法身】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
云何菩提正覺之身。所謂【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牢身出三界身。
(五)《寶積部》要眾生自覺【自性】【第一義】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九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復次舍利子。
我證菩提 自性清淨。
云何名爲 自性清淨。
舍利子。
菩提之性 體無染汚。
菩提之性 與虚空等。
菩提之性 是虚空性。
菩提之性 同於虚空。
菩提虚空 平等平等 究竟性淨。
愚癡凡夫 不覺如是 自性清淨。而爲客塵煩惱 之所染汚。
一切衆生 於是自性清淨 不能解了。
如來於彼 發起大悲。
我今定當開示 令其解了。如是自性清淨故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三
是菩提義中 亦無有菩提 正行【第一義】 是名【行菩提】
(六)《般若部》要眾生自覺【法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二十六
【菩提者】,是空義、是真如義、是實際義、是法界義、是【法性】義。
●佛説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推求無異法 物境無照心 智了於【法性】 此即得【菩提】
(七)《經集部》要眾生自覺【如來藏】
●大方廣如來藏經
如來應正等覺,見一切有情【如來藏】,為無邊俱胝煩惱藏中之所沈沒,
為彼有情 破煩惱藏,於佛智見 安立【無上正等菩提】。
(八)《涅盤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直指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佛性義者。名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九)正如為聲聞受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也是直指【佛性】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八
我記聲聞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見聲聞 有佛性故。
(十)學過這些經文 知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直指【心 眞如 法身 佛性 如來藏 法性 第一義 自性】
自然就會知道 佛藉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讓眾生悟自性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四
【菩提】無形色 寂滅恒不生
身不觸菩提 菩提不觸身 心不觸菩提 菩提不觸心 而能有觸相 實爲不思議
此是佛世尊 最勝寂靜處 善能滅一切 外道諸邪見
如果聽佛說【無有少法,如來 應 正等覺 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按照字面 錯認沒有菩提 就把菩提給滅了
這會跟般若經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在勝義諦】
【行般若波羅蜜 於第一義中行】
有很大的牴觸
聽這類說法 就要特別當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在勝義諦】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三十
佛告善現: 於意云何?若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行在何處?
善現答言: 若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在【勝義諦】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十
佛告善現:於意云何?若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為何所行?
善現對曰:若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勝義諦】。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一十六
佛告善現:於意云何?若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何所行?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勝義諦】。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
佛告善現:於意云何?若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何所行?
善現對曰:若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勝義諦】。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三
佛告善現:若諸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為行何諦?
善現白言:若諸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勝義諦】。
【行般若波羅蜜 於第一義中行】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七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 爲何處行。
須菩提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爲第一義中行。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七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須菩提。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於何處行。
世尊。於第一義中行。
●佛説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七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佛言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多 當於何處行。
須菩提言。當於第一義中行。
我完整述說 十二部經 菩提經文
這算是毀謗嗎?
再者 不增不減經 非我所貼
就算貼經文者 聽佛說法 也不能說是毀謗
請教一下 我毀謗你什麼 ??
可以明說嗎 ?
- ?Lv 69 月前
周先生 你寫出
故知,涅槃非有,本不可得。
若於涅槃,及諸法相,起一念有,便背空性,斯皆竊果盜法之輩也。
有如心理變態般的、極度鄙視經律
應該是周先生吧??
(一)不知涅槃是 第一義 道 菩提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第一義諦】 亦名為【道】 亦名【菩提】 亦名【涅槃】。
説言無道菩提涅槃 名一闡提 謗法 謗諸佛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若男 若女 若沙門 若婆羅門。説言無道菩提涅槃。
當知是輩名一闡提魔之眷屬 名爲謗法。如是謗法 名謗諸佛。
(二)不知涅槃是如來藏
●大方廣如來藏經
如來以如來眼。 見一切有情 欲瞋癡貪 無明煩惱 乃至皮膚邊際。
彼欲瞋癡 無明煩惱藏中 有如來藏性 以此名爲有性。
若能止息 名爲清涼 則名【涅槃】。
說無真我 羯磨擯棄 失僧籍
●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六
如女懷胎藏 雖有不可見 蘊中眞實我 無智不能知
如藥中勝力 亦如木中火 蘊中眞實我 無智不能知
諸法中空性 及以無常性 蘊中眞實我 無智不能知
諸地自在通 灌頂勝三昧 若無此眞我 是等悉皆無
有人破壞言 若有應示我 智者應答言 汝分別示我
説無眞我者 謗法著有無 比丘應羯磨 擯棄不共語
(三)不知涅槃是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一
如來深密義者。所謂即是【大般涅槃】 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不自信有佛性 墮三惡名一闡提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以不自信 有佛性故 即墮三惡。【墮三惡故 名一闡提】。
(四)不知涅槃是眞如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眞如是實 餘皆虚妄。實性體者 即是眞如。眞如性者 即是如來 名爲【涅槃】。
說無真如我 不應共和合 彼不住我法
●入楞伽經卷第十
說無真如我 惟是虛妄說 作比丘業者 不應共和合
是人立有無 墮於二朋黨 破壞諸佛法 彼不住我法
(五)不知涅槃是法身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不實之法 是從縁生。眞實之法 不從縁起。如來【法身】 體是眞實 名爲涅槃。
破人法身 自取阿鼻獄
●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五
又彼比丘 知業果報 復觀 【阿鼻大地獄處】
彼見聞知。復有異處 彼處名為【一切苦旋】是彼地獄 第十三處。
眾生何業 生於彼處 ?
彼見聞知。有惡心人 起顛倒意於一切智所說 言語書畫文字 除滅隱障 【令失法身】令諸眾生 【不得信佛】
若聞正法 則生信心
以無法故 眾生不信
如是心意 如是邪見 作集惡業 垢心惡心
若教他人 令住隨喜如是作已 後復更作惡心意故
業業普遍 作業究竟
復於彼處 作已復作
彼人以是 惡業因緣
身壞命終 墮於惡處在【彼地獄 一切苦旋】別異處生 受大苦惱。
佛教南北傳戒律 如果容得下謗涅槃的人
那真是無有是處
四分律 說涅槃
●四分律卷第三十二
比丘出家者。不得親近二邊。樂習愛欲。或自苦行。非賢聖法。
勞疲形神 不能有所辦。
比丘除此二邊已。更有【中道】。
眼明智明 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覺。成沙門【涅槃】行。
五分律 說涅槃
●五分律卷第十五
佛復告曰。
世有二邊不應親近。
一者 貪著愛欲 説欲無過。
二者 邪見苦形 無有道迹。
捨此二邊 便得【中道】。生眼智明覺 向於【泥洹】。
佛教出家『捨涅槃』視同『捨戒』還俗
論說再多 根本不是出家人 說再多有何用 ??
●摩訶僧祇律卷第二
云何捨法?
法者,非三世所攝,其相常住。
所謂【無為涅槃】離眾煩惱 一切苦患 永盡無餘。
若言 捨此法者 是名【捨戒】。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七
捨菩提,捨道,捨果,捨『涅槃』,我捨八萬四千法聚,以如此號 悉成【捨戒】。
- 9 月前
我說「涅槃非有,本不可得。若於涅槃,及諸法相,起一念有,便背空性,斯皆竊果盜法之輩」之經證如下。
=========
【道者,非有非無,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40卷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0465c02] 迦葉復言:「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長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滅、非赤非白、非青非黃、【非有非無】,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0465c11] 佛言:「如是,如是。」
我說「涅槃非有,本不可得」,哪裡不對?
====
【菩薩安住大涅槃,不見一切諸法性相】
40卷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0464b02]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我說「若於涅槃,及諸法相,起一念有,便背空性,斯皆竊果盜法之輩也」,哪裡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