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
Lv 5

何謂名色,名色自古說法紛紛,請問各位大德如何詮釋名色?

更新:

隨佛禪師

在「十二因緣」中有「名色緣識(nāmarūpa-paccaya viññāna),識緣名色(viññāna-paccaya nāmarūpa)」的教導,而「十二因緣」提到的「名色」,指的是甚麼呢?這問題一直是佛教分裂以後,部派之間爭論的主要議題之一。在後世分化的各部派中,有將「名色」說為名聚及色聚3,又有說是尚未長出六根的「受精胚胎」4,或者認為「名色」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陰5,又有學者以為是「色、聲、香、味、觸、法」6,對於「名色」的解說是非常的分歧。如果要探究此一課題的真相,應當從各部派傳誦的古老經說中,依據當中共同的說法來勘定。

更新 2:

在「十二因緣」中有「名色緣識(nāmarūpa-paccaya viññāna),識緣名色(viññāna-paccaya nāmarūpa)」的教導,而「十二因緣」提到的「名色」,指的是甚麼呢?這問題一直是佛教分裂以後,部派之間爭論的主要議題之一。在後世分化的各部派中,有將「名色」說為名聚及色聚3,又有說是尚未長出六根的「受精胚胎」4,或者認為「名色」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陰5,又有學者以為是「色、聲、香、味、觸、法」6,對於「名色」的解說是非常的分歧。如果要探究此一課題的真相,應當從各部派傳誦的古老經說中,依據當中共同的說法來勘定。

釋迦佛陀對於身心活動,是以六根、六境為緣而有六識(六觸入)來說明。見於大正藏《雜阿含》214經7、《相應部》『六處相應』93經:

《雜阿含》214:「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為,緣生。……此三法和合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相應部》35.93:「諸比丘!緣二法而生識。諸比丘!如何緣二法而生識

更新 3:

耶?以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眼觸。……以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以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以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以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

更新 4:

中略

由以上諸經可知,《雜阿含》及《相應部》中的「名色」,是指「六根、六境之緣」了。後世的部派佛教,有以為「名色」是受精胚胎,或說「名色」是色、受、想、行、識等五受陰,又如分別說部有主張是名聚及色聚,都是和傳統經說有著難以契合的差異。

更新 5:

中論易解 歐陽志宏

生死流轉之「惑業苦」

[愚癡所覆,三行下墮。]

1.眾生癡所覆 為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隨行墮六趣

[諸行緣識,識緣名色。]

2.以諸行因緣 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 增長於名色

[名色增長,六入而觸。]

3.名色增長故 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 而生於六觸

[觸生三受,受生渴愛。]

4.因於六觸故 即生於三受 以因三受故 而生於渴愛

[因愛而取,取故有有。]

5.因愛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生而老死,憂悲苦惱。]

6.從有而有生 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 結觀生死根本

[因緣展轉,大苦聚集。]

7.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無明所造,智者不為。]

8.是謂為生死 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 正觀生死還滅

[無明事滅,苦聚正滅。]

9.以是事滅故 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更新 6:

偈頌註釋

◎ 生死流轉之「惑業苦」

[愚癡所覆,三行下墮。]

1.眾生癡所覆,為後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隨行墮六趣。

中論易解

374

[▲簡譯] 眾生因愚癡心蒙蔽,隨順無明而造作罪行、福行、無動

行等「三行」。以緣於無明之故而有三行,墮於六趣中。

[▲釋文] 所謂「眾生」,三界六道,一切有情,胎、卵、濕、化等,

皆是眾生。若一一分析,五眾、十八界、十二入、六種、十二因緣

等和合相,名為眾生;而眾生心所起的一切貪、瞋、邪見、憍慢、

疑等,名為愚癡、無明。更正確的說,凡不能正見緣起無性,諸行

無常、無我、實相無相者,皆是愚癡、無明。

以愚癡、無明而造作身口意三業,不外善、惡、無記,因而感得生

死輪迴之業,所以說「眾生癡所覆,為後起三行」。所謂「三行」,

如「佛或說十二因緣中三行:福行、罪行、無動行。」總之,本偈

概說一切眾生輪迴三界的主因,乃「緣無明有行」,種種造作隨於

善心、惡念之輕重而墮於六道中。

[諸行緣識,識緣名色。]

更新 7:

[諸行緣識,識緣名色。]

2.以諸行因緣,識受六道身,以有識著故,增長於名色。

[▲簡譯] 以善惡諸行之業因緣,感得中陰五眾之「識」,業力持於

此「識」而於六道受身。以有此「識」著胎之故,能使「名色」增

長。

[▲釋文] 因為善惡諸行之因緣,垢心展轉增長,一期生命結束,

即感得六道受身。至於此一受身之「識」如何增長名色?唯識學者

與性空學者的觀點有所不同。唯識家認為:此識即「第八識」,因

於此識,所以「名色」增長,理由是:眾生最初入胎,一念執取而

感得有識之身,但最初「結生」尚未有前六識,不能造作諸行,若

「名色」唯有色、受、想三蘊,此三蘊名色,一念間依何而住呢?

因此必然有第八識與「名色」為緣,所以說「以有識著故,增長於

名色」。

性空學者認為,此「識」名為中陰之五陰,但因此五陰微細,所以

名為「識」。換言之,不論「識」或「名色」,皆是五陰相續於各個

階段的不同名稱。眾生之生死流轉,性空學者完全以「五陰」相似

相續作說明,相關比喻在《智論》中不勝枚舉,或說如乳酪酥之變

化,或如冬木新芽,或如蠟印印泥,或如燈燈相續等等。

更新 8:

[▲引證]《智論》90:「若『識』不入胎,胎初則爛壞。『識』名中

陰中五眾,是五眾細故,但名為『識』。若識不入而胎成者,如一

切和合時,皆應成胎!問曰:『識』何因緣故入胎?答曰:『行』因

緣。『行』即是過去三種業,業將『識』入胎。如風吹絕焰,空中

而去,焰則依止於風;先世作人身時,然六識故,命終時,業將『識』

入胎。」(T25,696b)

[名色增長,六入而觸。]

3.名色增長故,因而生六入,情塵識和合,而生於六觸。

[▲簡譯] 由於名色的增長,逐漸形成六入。之所以稱為「六入」,

由於此處乃六根接觸六塵,產生情識之入處,所以也稱「六情」或

「六處」。由於「情塵識和合」,而有「可意」及「不可意」之六觸

更新 9:

產生。

[▲引證]《智論》5:「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

色』。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情、塵、識合,是名為

『觸』。」(T25,100b)《智論》90:「『觸』名受等諸心數法;情、塵、

識三事和合故,心中生受等心數法。根本雖三事和合故生『觸』,

為六情依止住處故,但說『六入』。『六入』因緣『名色』。『六入』

雖即是『名色』分,成就名『六入』,未成就名『名色』;『色』成

就名五入,『名』成就名一入。」(T25,696b)

3 個解答

評分
  • 最愛解答

    善知識法喜

    放開論說的“詮釋”

    淡去

    經文的文字

    仔細的觀察色

    究竟是什麼?

    ……

    芳師兄曾介紹的一闕詞

    醜奴兒

    真不錯

    但是不才也覺得這闕詞也很棒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真是辛棄疾…心契即

  • ?
    Lv 5
    2 年前

    名色有各家的說法

    了解各家說法

    相應自身經歷過程

    總會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佛法

  • 2 年前

    另類的解讀:世間您能知道能叫出名的是為有名,叫不出名是為無名,世間您能知道的意識心稱為有色,您不知道的意識心稱為無色,如此而已。

還有問題嗎?立即提問即可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