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求生淨土要門(二)般若空法
在悲華經中 佛陀說出 於此世間、說三乘聖法。以救眾生出於苦海。
「聲聞人亦學般若波羅蜜得阿羅漢道;
求辟支佛道人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辟支佛道,
菩薩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
中的「般若波羅蜜」是約能證悟得諸法實相之體性的共同立場來談;三乘皆因般若波羅蜜故,徹見諸法之實相而永斷生死惑業之流轉,
所以「體性法中無有差別者,以諸賢聖智慧皆是諸法實相慧」,一者是證悟實相,二者是斷絕根本生死之惑業。
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忍?答曰:所緣同、如、法性、實際亦同;利鈍智慧為異,又有無量功德,及大悲心守護故勝。
問題一
諸位善德! 中品上生 能得阿羅漢 無生法忍。觀經所說 如何上品下生、上品中生 不能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可有異乎。 ,《大智度論》 所說的 阿羅漢、僻支佛 ,何以又說二乘「若智、若斷 」皆是菩薩法忍?
二問
《大智度論》卷52言:
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而慈濟、法鼓山、所推動的世人天善法,可以有攝入般若菩薩所行?
以上的內容,都查過大藏經,最好不要亂改佛經。
那宗那派的人會修改 跟顛汙 那個大師說...xxxxx。大藏經 說阿羅漢不証得 無生法忍的經文貼出來。
來證明 中品上生的阿羅漢 不是體證無生法忍。
大藏經 說 須陀還 智斷不同如菩薩初地?
請牛兄 大藏經文 真是眾生難度
以上的內容,都查過大藏經,最好不要亂改佛經。(005回答者、謙受益,滿招損 。)
大德 淨土只讀三經 只能獨立三經做宗。所以才會否認四土。淨宗祖師 所說的 是佛陀再來。 其實 【無量義經 經文:無生法忍斷煩惱、隨緣度化登七地】。見功德品
還有解身密經 我二十前 看的 請查證 菩薩初果 到七地。既是羅漢初果到四果。解脫無分別。
查證 大方廣佛菩薩實地經
經文:猶如那羅延勇猛大力便。當知第四心起。摧伏一切諸結怨敵。彼因毘梨耶波羅蜜。種種善根功德華開。當知第五心起。譬如天帝釋大會拘毘陀羅樹。彼因禪那波羅蜜。猶如日輪無量光曜。當知第六心起。悉能除滅一切闇冥。彼因般若波羅蜜。本願功德普現莊嚴。當知第七心起。如商人主將諸商人能度曠野。彼因方便波羅蜜。
如下網址: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5/0308.ht...
為眾生 解說佛法 是不求好處。只求依戒 為子。不要說 祖師說 末法時期、眾生修不了戒、定、慧......這樣才是推入末法時期。
滿招損 善德阿您說:
求生淨土法門,一般都是以淨土三經才作依據,很少有人以大乘經典作為入門為依據的.
大乘 是所有說的。這不是宗教的信仰。而是往生清淨國土的依歸。
以後在意見區23意見回復
12 個解答
- isaacLv 66 年前最愛解答
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菩薩。皆是證得「無生法忍」,而有差別。
如《金剛經》言: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
善男子!從「須陀洹」乃至「諸佛」,亦得名為「須陀洹」。《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八》知煩惱根源,「性」淨光明體,解脫「涅槃」法,生起「本來如」,無邊法光明,莊嚴大乘體。「第八人」他智,「須陀洹」亦然,及與「斯陀含」,「阿那含」亦爾,「羅漢、辟支佛」,「菩薩」及「如來」,智於此法中,一一皆「隨轉」(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諦光照具足,勇健妙修行,乘因得果圓,不變「真勝義」,修習諸「聖諦」,入「解脫果」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6》謂證諸法「無性」為「性」究竟圓滿方名為「佛」,漸證諸法「無性」為「性」名為「菩薩」,乃至「預流」(初果),深信諸法「無性」為「性」名「賢善士」,故一切「法」及「諸有情」無不皆以「無性」為「性」。
《中觀論疏.卷第二(本)》隨.吉藏撰「因緣」本性自空,名為「性空」,此「性空」即是「佛性、波若、實相」之「異名」(假名)耳。
《大智度論》又「須陀洹」等賢聖,亦因「畢竟空」無分別法生,所謂:斷三結法,名「須陀洹」果。三結使即是顛倒,覺顛倒除却名為「斷」,是故「斷法」即是「空」,無有分別。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2》須菩提!是「八人」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須陀洹」若智若斷、「斯陀含」若智若斷、「阿那含」若智若斷、「阿羅漢」若智若斷、「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大智度論》忍法、世間第一法,則是「菩薩柔順法忍」。「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即是「菩薩無生法忍」。如佛後品自說:「須陀洹」若「智」、若「果」,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大智度論》阿鞞跋致(不退轉)菩薩得「無生法忍」時,斷諸煩惱,但未斷習。若不斷者,云何常能不生諸慳貪等障道心?如《經》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即是菩薩「無生法忍」。(二乘、菩薩,一樣是不即不離,非相對待)
《大智度論》佛示須菩提:「二乘人」於諸「佛菩薩」智慧得少氣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斷,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這就是:同為見性,而有差別)「智」名學人八智,無學或九、或十。「斷」名斷十種結使,所謂上、下分十結。須陀洹、斯陀含,略說斷三結,廣說斷八十八結;阿那含,略說斷五下分結,廣說斷九十二。阿羅漢,略說三漏盡,廣說斷一切煩惱。 是名「智」、「斷」。 「智」、「斷」皆是菩薩忍。「聲聞」人以「四諦」得道,菩薩以「一諦」入道。佛說是「四諦」皆是「一諦」,分別故有四,是「四諦」、「二乘」智斷,皆在「一諦」中。
所以知道「須陀洹」乃至「菩薩」皆是證得「無生法忍」而有差別。
觀經中所言「無生法忍」者,乃如十住菩薩見佛性而不了了之功德,已超二乘無生法忍。譬如月相,從新月到半月,再到檸檬月,最後滿月。只有檸檬月近似於滿月,於月圓之相最容易見到。而新月、半月則未顯示月圓之相,新月譬如須陀洹,半月譬如阿羅漢、辟支佛。所以佛經亦言「二乘人不見佛性」。從經上說,一切眾生皆以「無性」為性,當知此「無性」即是「佛性」,若見佛性乃至漸證,即是經言「深信」乃至「漸證」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五》「眾生佛性」如「雜血乳」。(由雜血故,假名「不見性」)……「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斷少煩惱「佛性」如「乳」,(唯斷少煩惱,但「純」了)「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羅漢」人猶如「生酥」,從「辟支佛」至「十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佛性猶如「醍醐」。
《大般涅槃經.卷30》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猶有法執也)「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大般涅槃經.卷21》譬如有河,第一香象不能得底,則名為大。「聲聞、緣覺」至「十住菩薩」不見「佛性」,名為「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見於「佛性」,則得名為「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盡其「底」,「大象王」者謂「諸佛」也。(猶有執著故,名為不見佛性;佛性唯諸佛乃能得見)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難得知見」,唯「佛」能「知」。
從上述經典可以發現,佛說二乘人不見佛性,十住菩薩見不了了;又說十住菩薩不見佛性,唯佛乃見。再比對「月圓相」的譬喻,就不難了解。這一切「果位、斷惑」皆是「假名」,沒有「真實義」,皆是「眾因緣」而顯現的「方便說」。那麼就不難理解「觀經」所說的中品阿羅漢,上品無生法忍的差別了,佛從來沒有「異說」。
- 6 年前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 6 年前
涅槃經云: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 謙受益,滿招損Lv 76 年前
聲聞人亦學般若波羅蜜得阿羅漢道;
求辟支佛道人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辟支佛道,
菩薩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
很遺憾,悲華經沒你講的這一段話...
般若波羅密雖是學佛的重點,但不要把此重點當成是全部的佛法.
還有,觀無量壽經有講,得有得無生法忍的果位是上品上生,不是你講的 中品上生 上品下生、上品中生,中品上生觀無量壽經也沒講會得無生法忍,拜託別亂改佛經,誤導眾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 『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是名上品上生者。』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齊,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遶,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 『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是名中品上生者。』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65_001.ht...
以觀經所言,只有上品上生的菩薩才有無生法忍,其它以下果位並無得無生法忍.請勿過度解釋佛經.
若智、若斷 」皆是菩薩法忍?
須菩提!是八人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須陀洹若智、若斷,
斯陀含若智、若斷,阿那含若智、若斷,阿羅漢若智、若斷,
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忍。
你講的是希望可以若智,若斷,皆是菩薩忍,而不是已證無生法忍,差一字差很大.
二問,理論上是算可以,但是實際上要是所做不合佛菩薩心意,就不可算是般菩若菩薩行,要是廣收弟子,卻未認真教導每一位弟子,只是有虛名而已.收了眾生供養,卻沒真的度脫弟子脫輪迴,來世是要做牛做馬來還債的.
2015-01-29 15:50:02 補充:
以上的內容,都查過大正新脩大藏經,建議版主最好不要亂改佛經,比如觀無量壽經已講了,上品上生才有無生法忍,不要有貪圖自己方便,以為自己講有這回事,自己未來的果位就會高些,這樣只是自己喊自己爽,反而會犯了誤導眾生的大罪.上品上生的經文,有講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表示要修行成就上品上生,還得修無量的陀羅尼,修行沒有一步登天這回事,貪速成,是絕不可能成功的.
2015-02-04 09:58:24 補充:
如果不接受本人所講的,最好直接貼出你查到大藏經第幾段經文,哪個網址有證明你講的是真的,不然只是在扭曲事實而已.
求生淨土法門,一般都是以淨土三經才作依據,很少有人以般若的經典作入門.
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諮明者,貢高求名,虛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
「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恒河沙劫罪盡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
http://www.amitofo3.net/books/sutra12.html%E4%BD%9...
2015-02-04 10:04:22 補充:
要講自己喜歡愛聽的法,那是自己的自由,但是誤導眾生,又是長期如此做,就要考慮日後的果報.
反正日後得惡報的又不是我,你愛怎麼講是你的事.
中品上生的果位會有上品上生果位的本事,這跟小學畢業的人,說自己去考大學,一定會考上,是一樣可笑.
阿羅漢的果位,跟菩薩果位,誰低誰高,這種事誰看不出來?
2015-02-06 09:45:12 補充:
我不得不讚美你,對引用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只是有些觀念,似乎還不太對.
因釋尊留下三千種佛經,其中彌勒菩薩所問經有講.
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
於此賢劫以大精進,
超越九劫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佛告賢者阿難:「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何等為十?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
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
2015-02-06 09:55:15 補充:
已得忍心等於一切;
八者、不習空;九者、得空法忍;十者、
得無想之法。阿難!我以此十事,自致得佛道。」
佛語賢者阿難:「我本求佛道時勤苦無數,
乃得無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49_001.htm
表示,要成佛,其實要無量世修行,因緣成熟才可作佛,不可能一世成佛的.
一世修行,其實最高只到十二地 菩薩,這在楞嚴經有這段話..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2015-02-06 10:01:32 補充:
表示人一世的修行極限,只到十二地而已.
至於你拿小乘初果到四果跟大乘的初地到七地比,其實有很大問題.
小乘是自度,大乘除了自度還度眾生,是修菩薩道.
小乘一世修行,就離開人間了,大乘可生生世世永度眾生,根本不能比.
主因是前者的未來有限,後者的未來無窮.
不然釋尊比文殊師利菩薩地位高,為何要在楞嚴經,令文殊師利菩薩對二十五位菩薩,阿羅漢做總評論,不自己評論?主因文殊菩薩累世修行,過去世還做過釋尊的師父.
修行要考慮現實,唸佛可得果位是下品下生到上品上生,但在你講的十地經,跟我引用的觀無量壽經,都有提到持咒的重要性,以下是你講的十地經的內容.
2015-02-06 10:04:32 補充:
菩提薩埵初發意地得最勝處陀羅尼;第二地得難伏陀羅尼;
第三地得善住陀羅尼;第四地得難當陀羅尼;
第五地得功德華普集莊嚴陀羅尼;
第六地得智光明陀羅尼;第七地得勝趣陀羅尼;
第八地得八萬四千陀羅尼,澄靖司陀羅尼為首;
第九地得六十那由他陀羅尼,無盡陀羅尼為首;
第十地得恒河沙陀羅尼,
出生無量陀羅尼為首
2015-02-06 10:06:38 補充: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有講此陀羅尼有此功效.
我由聞此陀羅尼。便證無生法忍。獲得首楞嚴三摩地。證得寶印三摩地焰炬三摩地海印三摩地普遍虛空三摩地。證得如是等恒河沙數三摩地門。復證得開無盡篋等八萬四千陀羅尼門。
此法門就可得無生法忍了.
而唸佛,要成就,還要看個人一生累積的功德,要是功德太少,別講阿羅漢,可能連淨土都去不了.
2015-02-06 10:07:43 補充:
隨求即得真言,跟無量壽根本陀羅尼,都可上品上生,至少較有保障.
修行還是要考慮現實,不能只想的很好,自己高興就好了.
2015-02-07 15:07:14 補充:
楞嚴經卷九有一段,是講,大乘阿羅漢,跟小乘阿羅漢的分別.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
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
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
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若在捨心捨厭成就。
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
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
2015-02-07 15:08:11 補充:
無攸往。
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
如存不存若盡非盡。
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理。
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T19/0945_009.htm
2015-02-07 15:16:24 補充:
這裡有講,大乘阿羅漢,應算是在色界頂點,但跟觀無量壽經裡,中品上生的大乘阿羅漢,就有些細微的差別,前者是色界頂點,但後者卻在色界跟欲界中間.
你說小乘阿羅漢四果等於大乘七地,大乘七地應是在色界的淨土,得上品上生,我會覺得應是色界,是以持咒的經驗,唸無量壽根本陀羅尼,隨求即得真言這類會證上品上生果位法門時,功力時聚在臍輪一帶,佛教的化身法門,修持時是功力在生殖輪一帶,法身法門功力聚在眉心輪及頂輪一帶.
以此去推楞嚴經上小乘阿羅漢,應是無色界的境界,死後去無色界天界,但是你講的阿羅漢等於七地,小乘阿羅漢就照理應去色界天的天界才對.
2015-02-07 15:24:42 補充:
因此經典講的,往往跟現實還是有差距,比如觀經講,五逆十惡可以下品下生,但這應是站在觀想的角度去講的,應觀無量壽經,畢竟是講觀想的經典.
但是無量壽經有這一段,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但在金剛頂瑜伽最勝祕密成佛隨求即得神變加持成就陀羅尼儀軌有講此隨求即得真言,不管犯了多重的罪,都必定可往生淨土.
2015-02-07 15:26:11 補充:
以下是它的經文.
若具足誦。一切重罪悉皆消滅。
得無量福德。死必生極樂世界。雖作極重罪。
不墮地獄。殺父母。殺羅漢。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燒經像。穢伽藍。謗諸人。謗諸教。
自是非他。如是作重罪。決定生極樂界。
上品生自蓮花中化生。更不受胎生。
唯成佛近人先聽是真言。成佛遠人世世不聽是真言。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T20/1155_001.htm
2015-02-07 15:28:00 補充:
會出現這種法門,表示觀經所講的理論,並不是絕對百分之百對的.
其實講這樣多,主要是希望將眾生導入正途,希望眾生能對持咒法門肯定,多增加一些人往生淨土.
也希望你一定往生淨土.
不要只是流於空談.
- 雄Lv 76 年前
這個實際能行是指出二環, 也就是你所說之二乘, 出中品至上品是所謂大乘, 但大乘還有好遠要走, 一直上行, 這要出機緣要掌握, 不只是修的問題, 還在無心的掌握. 能出二環已是圓覺, 下生時有初步之無生法忍, 這是一般密宗與道家所教授, 一為灌頂, 一為下種之無為法. 但這在三環是行不通, 三環之法在自悟. 無邊無際無有依靠, 拿捏轉折端在隨心, 隨本心而非自心.
資料來源: 修悟所得 - ?Lv 76 年前
慈濟、法鼓山、所推動的世人天善法,可以有攝入般若菩薩所行?=====================================住【有】想者 不能修一切佛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五復次善現!住【有】想者不能修 布施波羅蜜多 乃至 般若波羅蜜多,亦不能修 四念住 乃至 八聖道支,亦不能住 內空 乃至 無性自性空,亦不能住 真如 乃至 不思議界,亦不能住 苦、集、滅、道聖諦,亦不能修 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能修 殊勝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能修 八解脫乃至十遍處,亦不能修 極喜地乃至法雲地,亦不能修 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亦不能修 五眼、六神通,亦不能修 如來十力 乃至 十八佛不共法,亦不能修 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亦不能修 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能修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亦不能修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不能修 一切智智,亦不能修 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 所以者何?住【有】想者必當執 【有我及我所】 由此執故 便【著二邊】著二邊故【決定不能 解脫生死】 無道、無涅槃,云何能 如實修 六波羅蜜多,乃至 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
2015-01-28 01:53:46 補充:
龍樹論師對於十二因緣法是如何解說的??
====================================
中論卷四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大智度論
若【一心】 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
無明盡故行盡,乃至 眾苦和合集皆盡。
十二因緣法歸【中道】【一心】= 佛性
如果有人鬼扯 龍樹說無佛性
麻煩請他去撞牆懺悔
2015-01-28 22:54:05 補充:
回答者:謙受益,滿招損 ( 實習生 5 級 )
==================================
要是廣收弟子,卻未認真教導每一位弟子,只是有虛名而已.
收了眾生供養,卻沒真的度脫弟子脫輪迴,來世是要做牛做馬來還債的.
這說的很好.......
建議慈善團體
別白痴到在往生者前 "說乘願在來" 或 "再來做菩薩" 這種鬼話
吃如來飯 穿如來衣 謗如來法 "不是好人"該做的事
2015-01-28 22:57:10 補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一
舍利子!
為實有 極喜地,
實有 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
善慧地、法雲地,
如【諸愚夫異生】執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
不也!善逝!
但由【顛倒愚夫異生】有如是執。
2015-02-05 06:50:26 補充:
入楞伽經卷第七 入道品第九
我說諸地 次第相者。
唯自心見 諸地次第。及三界中 種種行相。
而諸凡夫 不覺不知。
以諸凡夫 不覺知故。
是故 我及一切諸佛。說於 諸地次第之相。及 建立三界 種種行相。
=============
佛說菩薩地 要眾生自覺 唯自心見 諸地次第 及三界中 種種行相
不是去搞什麼位次啦
- 6 年前
問題一
諸位善德! 中品上生 能得阿羅漢 無生法忍。觀經所說 如何上品下生、上品中生 不能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可有異乎。 ,《大智度論》 所說的 阿羅漢、僻支佛 ,何以又說二乘「若智、若斷 」皆是菩薩法忍?
二問
《大智度論》卷52言:
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而慈濟、法鼓山、所推動的世人天善法,可以有攝入般若菩薩所行?
覆:題主不妨先研究看看,龍樹論師對於十二因緣法是如何解說的!
- 6 年前
很多事情都是有因有果, 很多宗教流傳也是人為,錯誤的,如果你想要得到相
關解答,此高人幫助過很多人,有空可以去看他的代理人網站文章
http://www.xn--z4q75q4na35ea312o13g.tw/ ,或至各大書局,
網路商城購買受到此高人幫助的作者所寫的書(別被假神鬼呼嚨ㄋ!) 相信可以
得到你要的解答及相關正確的觀念!! 此高人所傳達的絕對都是事實,可利用官網
留言或專線電話詢問事情,若要留言,請詳見留言須知 其實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
,正心,正念,修心,修口,修行為, 做好人的本分就對ㄋ!!
- 6 年前
龍樹菩薩 著: 大智度論
辟支佛地;以道種智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須菩提!八人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須陀洹若智若斷,斯陀含若智若斷,阿那含若智若斷,阿羅漢若智若斷,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忍。菩薩學如是聲聞、辟支佛道,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
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是菩薩無生法忍,菩薩學如是聲聞、辟支佛道,以道種智入菩薩位。
....又說 【若不修般若波羅蜜,不能過聲聞、辟支佛地,若不過聲聞、辟支佛地,不能入菩薩位,若不入菩薩位,不得無生法忍。】
2015-01-25 23:06:32 補充:
菩薩 之法廣大宏深 大成不共法 能包含聲聞、僻支佛道。這是大心菩薩是這樣的不可以思義。
在大智度論又說:
大智度論》卷79云:
1. 聲聞法中無大慈悲心。大乘法中一句雖少,有大慈悲。
2. 聲聞法中皆自為身,大乘法中廣為眾生。
3. 聲聞法中無欲廣知諸法心,但欲疾離老病死。大乘法中欲了了知一切法。
4. 聲聞法功德有限量。大乘法中欲盡諸功德,無有遺餘。
聲聞空為毛孔,菩薩空如太虛。所以聲聞學子,不可以衡量菩薩智。不可以得知如來廣大智。
2015-01-25 23:19:50 補充:
《大智度論》說二乘所證得空「有分有量」,如毛孔空;諸佛、菩薩證得空「無分無量」,如十方空,小空為淺,大空為深,其差異有著天壤之別。
如假使一切阿羅漢,共同測度如來智。比如大海毛一孔。 不能測度廣大海。
所以阿羅漢雖得無為,三昧現前 還是無法澈度佛智,更何況 能在佛版說出 道法。 更有 無心是道的邪人。口說妄語。顛汙慧律法師清淨僧團,這樣子真的不怕斷菩提種。於未來永不聽聞佛法之難。
從魔天來,欲以佛德德永壽欲樂。顛倒人天善法。不入菩薩般若波羅蜜中。我等聲聞為護菩薩所教。 人天善法亦是佛法,迴向淨土當得莊嚴。雖未斷愛 但全稱上法緣。菩薩之所護念。
2015-01-25 23:24:12 補充:
以慈悲心稱觀世音名,以善法力 念觀音名,當得觀世音菩薩諸所護念。
大乘菩薩道是 聲聞之人不可以瑄說,不可以思量的。所以諸位佛版師兄。
默默討論。
靜思合十 阿彌陀佛
2015-01-28 14:42:07 補充:
謙受益, 師兄!
我學知道 一門深入、斷聞思修。時常薰習。這是某 位大師時常在提的。
關於淨土法門 不能普遍知道。
阿羅漢 既是證得無生法忍 與我淨宗學員 竟然只有少數人知道。這是佛教整個教育的悲哀。
我提說:聲聞人亦學般若波羅蜜得阿羅漢道;
求辟支佛道人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辟支佛道,
菩薩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 這是大智度論說的:你可以去查證,是後學的疏失。
2015-01-28 14:42:15 補充:
您可以參考 菩薩十地經 再參考觀經 所說的 中品上生 是不是證得無生法忍
你只看三經 不知道 佛經上說:阿羅漢證得無生法忍 這都要怪你師父 我宗法師 不能得知說法的悲哀。
2015-01-28 15:18:30 補充:
做為一個法師 應以菩薩道為中心跟依歸,而自己要往生那個國土 是個人的意願跟緣分。這樣才符合中論 的觀點 ,不可以隨順眾生。說好聽的。念佛機就是最好的典範、臨終時的最後一念、超渡。 這是善法 但卻不是依歸。
觀經所說的臨時抱佛腳,是以發菩提心為前提。前去閉關懺悔。而且前提還是要有叨立天福。捨身斷欲。不是真的發菩提心。也根本去不了。 不可以作為 超度的淨土依歸的。
2015-01-28 15:18:36 補充:
時間道去不了。念了十稱也沒來接引。這樣不可以的。
佛教是理性的教育、是以學習佛德 堤深人類道德資量為根基的。這基本的戒律
雖不是究竟。但是卻是人類維持和平共純的法則。
如果五戒可以不守,而可以往生西方淨土的叨立天 閉關。這都是因與果不合的。只讀三屆當然會有這樣的思想。
2015-01-28 15:24:11 補充:
如果五戒可以不守,而可以往生西方淨土的叨立天 閉關。這都是因與果不合的。只讀三經當然會有這樣的思想。
謙受益, 師兄阿!
您是大善知識!
對於見真大師 所提到的 惡人正積
娶妻生子 不斷貪欲,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修梵行了。
我們是否應該斯可如何 弘揚 西方安樂國土?
參考: 菩薩十地經
大智度論 阿羅漢得無生法忍
須陀還 得初地菩薩百法名門 (名歡喜地) 住不退轉。
2015-02-04 16:52:58 補充:
如下網址: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5/0308.ht...
為眾生 解說佛法 是不求好處。只求依戒 為子。不要說 祖師說 末法時期、眾生修不了戒、定、慧......這樣才是推入末法時期。
2015-02-04 17:18:07 補充:
小乘的阿羅漢和大乘的菩薩有相應之處。比方說,小乘佛教第一階段的成就,是祛除自我觀,並根除所有的疑惑;這裡的「疑惑」指的是懷疑三寶,懷疑能否超脫輪迴、斷除煩惱。這在大乘佛教裡就是到達了初地;這裡的「地」指的是修行的豐碩之地,從這裡可以產生智慧。總共有十地,第十地就是成佛的門坎。阿羅漢的第四個階段,相當於七地。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66&cid=160&pag...
2015-02-04 17:57:17 補充:
小乘『初果』的聖者,相當於大乘【初地菩薩】;小乘【四果阿羅和】相當於大乘【七地菩薩】。四果阿羅漢到此為止,不會再進步了;但是七地菩薩可以繼續進步到【十地】、【金鋼喻定地】,甚至可以成佛。
2015-02-04 18:04:48 補充:
謙受益,滿招損
菩薩七地得無生法忍。八地、九地、十地是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種智,成就作佛。
中品上生 一定比 上品中生 內證較高。只要你說沒有又說阿羅漢沒有得到無生法忍。
我就像您懺悔。 對不起 阿 我見太高。但是 我宗 不得不說。
真的有四土 真的要修戒定慧 不然 念佛 佛不來接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