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阿賴耶識」是否屬識蘊?
有請加入討論大德
須舉經論教量,以明推索有據
今論藏中有 世親菩薩之《大乘五蘊論》
關於「阿賴耶識」是否屬識蘊部分
補充如下:
大乘五蘊論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識蘊?謂於所緣境,了別為性。
亦名心、意;由採集故,意所攝故。
最勝心者,謂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中諸行種子皆採集故。
又此行緣,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隨轉。
又由此故,從滅盡等,至無想等,至無想所有起者,了別境名,轉識還生;
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復轉故,又令生死流轉旋還故。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故。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
即此亦名阿陀那識,能執持身故。
感謝諸位大德不吝參加討論!
Ooo ( 初學者 5 級 )
靜修 ( 實習生 5 級 )
敝人認為兩位大德的解答
無支離漫延都相當切題
推理部分符合經論而有份量
講解角度雖不盡同
然十九界等,聖所遮故
無中生有,非緣起理
皆足以說明阿賴耶識屬於識蘊所攝
乃採發表時間先後,選擇最佳
17 個解答
- 8 年前最愛解答
.
《清淨道論》中也說阿賴耶就是五取蘊(pa~nca-upaadaana-kkhandha)。
從漢譯《增一阿含》卷十二<三寶品>有關皈依法的部份與巴利《增一阿含》<四法品>幾乎是相同部份的對照,學者們發現巴利文中「解脫傲慢、止息渴愛、遠離阿賴耶、截斷輪迴、消滅愛著」,漢譯皆該攝在「無染」一項下,且覺音在《清淨道論》「隨念行門」中,亦說遠離阿賴耶即是遠離五欲的貪著,
(比丘眾啊!那時我這麼想:我所證得此法甚深,難知難見,微妙寂靜,非俗智所能及,唯賢聖所能知,然世間有情愛阿賴那、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的有情,難以理解此因緣生起的道理。尚且難以理解此諸蘊之寂靜、諸依之棄捨、愛欲之消滅、離欲寂滅涅槃之道理。)
《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大正三‧805c)
眾生異見、異忍、異欲、異命,依於異見,樂於樔窟,眾生以是樂於樔窟故,於緣起法,甚深難解。
(《四分律》卷三十二,大正二二‧786c)
阿賴耶一詞在部派佛教的論典中,並未脫離《阿含經》中的用法,單純只是作為心理學義的貪愛、執著之意。
《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中說:
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隱藏,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大正十六‧692b)
下段{非離蘊外有我可得有常恒住。無變易法是可得者。亦無少法是我所有。故除此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 那麼就不應該在識蘊外別立阿賴耶
T30n1579_p0433c19(06)║則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總名識蘊。前受想行蘊及此識蘊。
T30n1579_p0434a02(09)║非離蘊外有我可得有常恒住。無變易法是可得者。
T30n1579_p0434a03(05)║亦無少法是我所有。故除此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蘊。蘊是何義。答聚義是蘊義。合義是蘊義。積義是蘊義。所以蘊不只積,聚還有合義,........ 所以阿賴耶是真與妄合, 應歸於識蘊。
第七識,末那識,又稱《意根》,執持宿世的習性不得自在,故稱《染污意》。
第八識,總合前七識再加上持藏諸業的種子,稱《藏識》或《阿賴耶識》。
前述八個識也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識蘊》。
所謂「第七識」是指思量的「意識」,為免與「第六識」的「意識」相混淆,故直譯梵音為「末那識」(Manas vijnāna)。「阿賴耶識」(Alaya-vijnāna) 就是「第八識」,又名「阿陀那識」(?dāna),譯意為「執持識」,是「心識」名,執持之義,此識執取維持善惡之業因,以及有情之身體使不破壞。《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五蘊」中的「識蘊」,在原始佛法時期,相同於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中的「意識」(Mano-vijnana),但到了大乘佛教興起,就更細緻的將第六識的「意識」,分解成為第七識「末那識」(Manas-vijnana),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Alaya-vijnana)。他們之間,只是有新舊深淺之別,其實講的是相同的概念,是從不同的角度看「業識」。
.
- ?Lv 78 年前
1.阿賴耶 為何物 ???
眾生輪迴而來 皆因阿賴耶識 (搞髒的如來藏)
=============
入楞伽經卷第七
=============
佛告大慧。
如來之藏 是善不善因故。能與六道 作生死因緣。
譬如伎兒 出種種伎。
眾生依於 如來藏故 五道生死。
2.識蘊為何物 ???
從先業有。現在緣所繫。
屬眾因緣 虛妄無所有 憶想分別起 稱識蘊
===============
持世經 五陰品第二
===============
持世。
何謂菩薩摩訶薩 正觀察選擇 識陰。
菩薩摩訶薩
觀
非陰 是 識陰。
顛倒陰 是 識陰。
虛妄陰 是 識陰。
何以故。
持世。
是識陰 從顛倒起。虛妄緣 所繫。
從先業有。現在緣所繫。屬眾因緣 虛妄無所有 憶想分別起。
3.眾生不覺時 把五蘊 無性當有性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一
===========================
佛告舍利子:
於汝意云何?
為實有 色,
實有 受、想、行、識,
如諸愚夫異生 執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
不也!善逝!
但由 顛倒愚夫異生 有如是執。
4.眾生覺時 即知 五陰 \六入 \十二處 \十八界 皆如來藏起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二
==================
阿難。
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 諸幻化相。當處出生 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 妙覺明體。
如是乃至 五陰六入 從十二處 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別離 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 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常住妙明 不動周圓 妙真如性。
5. 其實七識是生滅法 不能如實分別諸法
=============
入楞伽經卷第七
=============
大慧。
阿梨耶識者。
名 如來藏 而與 無明七識 共俱。
如大海波 常不斷絕 身俱生故。
離無常過 離於我過 自性清淨。
餘七識者。
心意意識等 念念不住 是生滅法。
七識 由彼虛妄因生 不能如實分別諸法。
6. 意等諸法 依阿賴耶識起
=============
大乘密嚴經卷下
=============
阿賴耶識 是意等諸法 習氣所依。
為分別心 之所擾濁。
若離分別 即成無漏。
無漏即常 猶如虛空。
7. 眾生 依阿梨耶識 有無明 搞十二因緣
=========
大乘起信論
=========
以依 阿梨耶識,說有無明。
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
8.眾生死時 依阿賴耶識 遷受他報
=============
大乘顯識經卷下
=============
眾生命盡 以業力散。
形骸與識 及諸入界 各各分散
識為所依。
以取法界 及法界念 并善惡業 遷受他報。
9.結果眾生來受生 依彼識 生六識
===============
深密解脫經卷第一
===============
廣慧。
色界中 依二種取生。
無色界中 非二種取生。
廣慧。
彼識 名 阿陀那識。
何以故。
以彼 阿陀那識 取此身 相應身故。
廣慧。
亦名 阿梨耶識。
何以故。
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
廣慧。
亦名為 心。
何以故。
以彼心 為色聲香味觸法 增長故。
廣慧。
依彼 阿陀那識 能生 六種識。
所謂 眼.耳.鼻.舌.身.意 識身。
===================
總結...........阿賴耶是源頭 識陰是阿賴耶起念生
資料來源: 法性經文站 http://kisc8888.blogspot.tw/ - ?Lv 78 年前
沒有經典
自證自明
阿賴耶識又稱藏識
由此識中諸行種子皆採集故。
故 沒有喜惡,偏好
單純紀載成一幕幕的影像
在六道輪迴中
碰到一事,生成一相,似曾相識,引以為用
反應到您人生中每次的新奇經驗,都能快速反應
來自於無數次輪迴中的影像
阿賴耶識
仍屬識蘊~我與我之外之執著(執取)
因為(採集)
- ?Lv 78 年前
※阿賴耶識怎麼來的?
<楞伽經卷四>
佛告大慧。
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
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
。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
(此經的「識藏」,即是阿賴耶識的意思,與七識合稱八識。 )
(故知,阿賴耶識是「無始虛偽惡習所薰」而生。 )
※識蘊怎麼來的?
<楞嚴經>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這個「立所」就是識蘊的起源。)
(經中提到識蘊解脫,可以超越命濁,而命濁的起因,經中說是性用顛倒)
※阿賴耶與識蘊的關係?
<大乘五蘊論一卷>
云何識蘊。謂於所緣境了別為性。亦名心意。由採集故。意所攝故。最勝
心者。謂阿賴耶識。
。。。。。。。。。。。。。。
(此段經文已述明,識蘊包含一切心,而其中以阿賴耶為最深細微。 )
(可見阿賴耶識屬於識蘊的一部分。 )
末學的結論:阿賴耶識屬識蘊的一部分。
以上是末學參修的邊見。
2013-10-23 23:49:37 補充:
華嚴經: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
華嚴經:取阿賴耶種種行相,墮於生滅二種見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別。
無垢經:雖樂觀察無阿賴耶。而不棄捨清白法藏。
瑜珈師地論:又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所謂名界。名種姓。名自性
。名因。名薩迦耶。名戲論。名阿賴耶。名取名苦。
成唯識論:無阿賴耶非無第八。
成唯識論:如阿賴耶亦緣俗故。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
2013-10-23 23:49:43 補充:
(各種不同的經典,都很一致,阿賴耶當轉、當滅、是緣俗、是戲論。)
(成唯識論更提到,滅阿賴耶並不是滅了第八識;此義與楞伽經說「真)
(識不滅但業識滅」一致。 )
(淨空法師於VCD演講中,亦說到「阿賴耶識是妄心」。 )
(楞嚴經中提到「生滅名妄,滅妄名真」,義同滅盡阿賴耶而歸真。 )
- ?Lv 58 年前
請參考下列經文,就會知道阿賴耶識是一切有情真心,不是識陰所攝:
《大乘密嚴經》卷2〈6 阿賴耶建立品〉:「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CBETA, T16, no. 681, p. 737, c24-25)
- ?Lv 78 年前
獼猴跳沫聚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E02599726/o/2013102310...
======================雜譬喩經卷下======================昔者海邊有樹木。數十里中有獼猴五百餘頭。 時海水上有聚沫 高數十丈 像如雪山。隨潮而來住於岸邊。 諸獼猴見自相與語。吾等 上是山頭東西遊戲 不亦樂乎。 時一獼猴 便上頭徑 下沒水底。 衆獼猴見怪久不出。謂沫山中快樂無極 是以不來。 皆競踊跳 入沫聚中 一時溺死。 佛借以爲喩。海者 謂生死海也。沫山者 五陰身也。---------------五蘊身獼猴者 人識神也。---------------佛性 不知五陰無所有。----------------------------------------------不知五蘊無性愛欲癡著 從是沒生死海 莫有出期。-----------愛欲癡著 沒生死海
故知 是阿賴耶起識蘊 不是阿賴耶屬識蘊
2013-10-23 12:21:27 補充: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付囑品第十
============================
三科法門者,
陰、界、入也。
陰是五陰:
色、受、想、行、識是也。
入是十二入
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
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自性 能含萬法,名含藏識。-----------------如來藏識
若起思量,即是 轉識。------------------------ 阿賴耶識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
如是 一十八界,皆從 自性起用。
- 明 於六觸入處修因緣觀Lv 78 年前
須舉經論教量,以明推索有據
-----
以因緣法、緣生法來說明。
身心能夠緣的到的事物,無非就是六根。
所以在經典上,佛陀才這樣的教說。
《雜阿含》319經
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
2013-10-23 09:47:34 補充:
【眼色】因緣眼識生,【眼、色、眼識】俱足生 → 受蘊、想蘊、行蘊
【耳聲】因緣耳識生,【耳、聲、耳識】俱足生 → 受蘊、想蘊、行蘊
【鼻香】因緣鼻識生,【鼻、香、鼻識】俱足生 → 受蘊、想蘊、行蘊
【舌味】因緣舌識生,【舌、味、舌識】俱足生 → 受蘊、想蘊、行蘊
【身觸】因緣身識生,【身、觸、身識】俱足生 → 受蘊、想蘊、行蘊
【意法】因緣意識生,【意、法、意識】俱足生 → 受蘊、想蘊、行蘊
2013-10-23 09:47:38 補充:
【六根六境】的因緣,生 → 六識(識蘊)、受蘊、想蘊、行蘊。
一組【根、境】,生一組五蘊,所以五蘊共有六組。
這六組的五蘊,也就是釋迦佛陀說的一切,世間。
那麼阿賴耶識會超出這六組的五蘊嗎?
若會的話就違背佛陀的教說,也違背了因緣法則。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