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如來藏?阿賴耶識?
何謂如來藏?
何謂阿賴耶識?
如果它是一個靈魂的載體或記憶體般的資料庫
它如何存在?以甚麼形式存在?
科學家現在找不到暗物質及暗能量
它跟如來藏有所關聯嗎?
它如何存在?以甚麼形式存在?
更正~
它存在哪裡?它以甚麼形式存在?
回答者:Anuttaro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2012-10-17 22:03:55
真正修行是很實際的!
~~~~~~~~~~~~~~~~~~
如何真正修行?願聞其詳?
9 個解答
- 演海.Lv 79 年前最愛解答
在原始佛教裡,並無第八識的概念,例如中阿含,最多只談到第六識。瑜伽師地論及解深密經,加了第七及第八識,將大眾部的根本識,演化為阿賴耶識,又將阿賴耶識與六識結合,必須有一個作為前六識和阿賴耶識的連結識,便有了第七識末那識。. 以上是唯識學發展的路線。 有「阿賴耶識」觀念後,證悟的人沒有比較多;沒有「阿賴耶識」觀念前,證語的人也沒比較少。所以,「做」比較重要,探討不必太多,否則就淪為「口頭禪」。 怎麼做?很簡單!從殺盜淫戒開始!!
- 9 年前
版主好:
如來藏屬於宗教部份,我不懂其中的邏輯究竟是該從哪裡觀念上做切入點解說,所以抱歉未說明此項,但是阿賴耶識的觀念我比較能理解,意思指人有第六感之說,像是心電感應或是做夢的意識皆有關聯共通性,在第六識之後還有第七識的說詞一出,令人更加明白為什麼夢境有善惡之別?!有感應道交的問題產生,都是人的身口意所累積導致這顆向善的「種子」是好的能量還是反向的結果,壞的種子就會累積負面向惡的能量。
於是,我們應該要注意檢視錯誤,懂得祝福你我他的善惡緣,盡量把每個人的阿賴耶識不好的面向泯除,我們的人之初性本善更加有利於喚醒已經埋沒蒙蔽的良知。
資料來源: 自己 - ?Lv 69 年前
所謂阿賴爺是,
就是一種記憶儲存的觀念,
這個觀念只要得到,人就可以透過機制,
去讀取你的每一世的記憶,並且得到融合,
我不能直接告訴你這一個觀念的秘密,
不過依你的問答,>>>>如果它是一個靈魂的載體或記憶體般的資料庫,
這一個問題,已經很接近答案了,
2012-10-18 12:51:59 補充:
如果公開這個問題的答案,
以何形式存在等等,
這個世界就很可能結束掉
資料來源: 我, 我 - 9 年前
廣義的說人的認知是種子
人的認知所形成的世界的價值觀
人的認知事實上大同小異
人的認知不就是對錯美醜
但人的認知始終離不開法好比地心引力而展開水往下流喝水要用杯子等等
人用自己的認知理解這個世界了解別人
什麼是記憶庫或是說寶藏事實上是說在挖掘到的真理觀察出世間有的法
可以說像發現了地心引力或知道了人的習性甚至到某個人的下一個說詞
因為這都是法的運作
這就是阿賴爺識與阿賴爺種子的關係
如來藏介於發現了這些種種而能悟到了解到自己的定位該在世道中哪個角落能得到究竟位
這就是法身或說天道性
所以不再阿賴爺識與阿賴爺種子之中流連徘徊甚至有作用關係
- 9 年前
1宗教若 一味只是觀念 ─ 而實際法義 解門若不能如實導引與其身、心世間緣生現下關係相應,實際落實與現實生活標準結合能契入 行門,並能夠如實知、如實見全然了知於此 身、心 苦迫實相緣生的真實狀態,那您又將如何能夠培養專注,可以直接讓此心力強化而正知、正念與直見其 心的苦止息 ─ 且又能夠全面了知。若不能正念於當下 則有緣生此心苦事實問題關係,當您如實覺知其緣生當下現況 也就能得明斷無明,如此才能完成正見 全面了知此身、心世間 苦迫的實際現況 ─ 摩訶 苦聖諦實相。
2倘 若您不能現觀其身、心緣生當下現況,那也只是在玩文字遊戲,的確是相當可惜也真是不切實際!那也就誠如 佛陀所說: 「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那是不可能於現實生活實際真實 自受用的!若對於法的 ”實用性”不重視就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因為我們都是 法的繼承者,而要對自己身、口、意三業行為完全負責,真正修行是很實際的!
2012-10-18 21:01:51 補充:
1建議大德:若要談修行之前 首重 ─法義基本觀念 — 聞、思前方便整合,法義基本架構建立 : 緣起法、四聖諦、三十七道品、雜阿含修多羅……如此修行才有ㄧ個正確下手處的 標準道次第。
2或許請大德 應該去親近一位有德有行,實際在經教有基礎而又在實修上又有與法義結合經驗的出家師父,不然讓自己盲修瞎練,那在外在概念式談修行的話會是相當辛苦的啦!願有心要真正學佛行者能得到佛陀正法的護佑。
2012-10-18 21:24:02 補充:
所謂修行!如光只是了解外在一些概念、理論,實際上是無法落實與生活層面完整結合,只能在局部一個點起起落落 練功夫,所以光在體驗上是有所不足的,那另一個階段性-經驗又如何與實際法義完整整合相應,當然就會直接產生 相當懸殊的落差而銜接不上法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