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無念
如何處理「境界遮蔽」的問題?
問題:如何處理「境界遮蔽」的問題?
<基本識見>
智境界:真如法界。(覺明自性,或說緣起自性)
慧境界:般若智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
心境界:心。(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成於成自性)
禪宗以性自性第一義心為「地」。
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迴」、「因地心」。
兩者都表明修行要以第一義心為地。
於心境界中修行,會次第達到下列境界。
→見境界:識見培養。
→超二見:入佛知見。(超外道見、無色見)
→超子地:完成十地菩薩果位。
(道不用修!聖、真如是不必修的。)
如來自到境界。
以上是七種第一義次第轉變的過程,佛子當要常常觀察自心現境界轉變。
<問題說明>
證聖後,首要練習安住如相,方得聖差別相緣法。
緊接著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境界遮蔽」。
※真如法界是「明」。
起念後,就轉入了慧境界,於是就遮蔽了「明」。
故經說,起念是名「無明」。
※慧境界是「無染的般若」。
成相後,就轉入了心境界。(成一切相即心)
於是無染的般若,就染著了,所以慧境界就被遮蔽了。
經云「深心染著,縱情盪意」。
問題:當我們迴心(進入心境界),如何處理「真如與般若」被遮蔽的問題?
(若是採用退出心境界的方法,是解脫道,非大乘佛法;此題請以大乘法來解。)
5 個解答宗教信仰與靈性1 年前關於安住「如相」的練習問題?
<「如相」的重要性>
※這是證聖前的最後境界,也是起幻後的最初境界。
因為此界是起聖差別相的最初現象,故經稱「還同正覺、一乘道覺」。
※「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成於成自性」是佛性現象。此界僅止於緣起自性,妄想自性與成自性並沒有作用,故此界又名「不思議智境界」。
此界即是七種第一義中的第一義智境界。
※緣起自性又名「覺明自性」,故此界相,又稱為「明」。
經云「有所非覺,無所非明」。
如相是有所的。
※緣起自性所攝是名惑亂,於彼惑亂不起妄想是名為「如」,故此界又名「真如法界」。
楞嚴經云「真如妙覺明性」,即是指此處。
※四卷楞伽經用「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來說明,故此界又名「空」、「無生(法忍)」、「無二(不思議的無二)」,此界是離自性相(不起性妄想,無性無義)的,是直觀。
心經云「空中無.....」,這是究竟涅槃前的最後境界,故此界又名「空」。
(當知,大乘佛法的空,不是虛空、無所有、無所....的觀念,而是指「如相」。之所以說清淨,是不起妄想,故說清淨,並不是甚麼都沒有稱為清淨。)
※在第一義心境界中,真心、法身是初級班,非如相,如來藏才是如相。但也有經文把真心、法身以如相來運用,這時候,真心、法身、如來藏三無差別。(不要著於名相,要看其運用上的義來解釋。)
※真如、一乘道覺、不思議智境界、明、空、無生法忍、如來藏、極樂世界、第一義智境界等等名,皆是「如相」的別名。讓自己體會、安住如相,是學習佛法的關鍵。
<「如相」的現象>
此界是直觀(或說智照),無性無義,不起分別,極大同小,極小同大,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問題>
如相是不思議智境界,想利用思議進入不思議,常常會顛倒想。當然,開示悟入,能入的也不是沒有。不過,此界多是依練習而入。
問:您是如何練習安住「如相」的?
4 個解答宗教信仰與靈性1 年前問題:當我放下一切以後,還剩下甚麼?
<說明>
※頓悟,指的是證聖。
為道日損,放下一切,必證。無論大乘、二乘,甚至道家,皆是如此。
※證聖是學佛的入學證,故說「悟後起修」。傳統佛教也是如此,經說「未證阿羅漢以前,別太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是無法實修的,最多就是做做樣子、攝攝心。就好比要看透「空性只是妄想二無我義,並非佛說二殊勝」,未證者幾乎不可能辦到,不得二殊勝,修行皆只是在暖身而已,根基不穩故。
※頓悟不是禪宗專利,禪宗有別於他宗的地方在「以心印心」的方法,並非只有禪宗講頓悟,其他經典講「超越、放下、得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忽然、往生極樂世界、證阿羅漢果....」,都是頓悟的意思。
經典紀載,有一和尚智慧魯鈍,於是佛陀給他一把掃把,不讓他聽法了,只要他每天邊掃地邊念「掃塵除垢」,於是他也頓悟證阿羅漢果。
佛版眾生比上述那位智慧魯鈍的和尚學的法都多很多,為何別人頓悟了,自己卻不能,因為對頓悟的觀念錯了,頓悟的資糧累積必須是一門深入。
二十四圓通章、一句佛號念到底、非想非非想處定(滅盡定)、以單一種法門統攝萬法,皆是有利於頓悟的方法,其中很多方法是不需要學多少法的。
※頓悟不是明心見性:
經典紀載,六祖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頓悟,此刻的六祖並非已經明心見性了,否則五祖不需要半夜跟他講解金剛經,明心見性的人還會不瞭金剛經嗎。
實務上,放下一切才有辦法頓悟,放不下心與性,怎麼可能頓悟呢?
放不下、就頓悟不了,把頓悟等同於明心見性,終身放不下、就終身難以頓悟。
※人有多般樣,聖無二樣;無論學甚麼法門,頓悟的境界必無差別,故證者彼此是可以相互印證的,不會是見仁見智、如人飲水的狀況;兩個從來不認識、彼此不了解的證者,對所證的相互印證,必定無有差別。
<參考經文>
1.公案「趙州茶」(放不下)
2.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知解宗徒)
14 個解答宗教信仰與靈性2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