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這位法師的說法正確嗎?
淨空法師說 中国佛教把小乘舍弃了,以儒家来代替小乘,特别是以孔老夫子的德行,作为我们入佛门的根基,是中国大乘佛法的特色。”
請問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還是法師個人自己的理解? 有無對佛法和儒學比較了解的人能來說明一下 謝謝
16 個解答
- ?Lv 76 年前最愛解答
佛法和儒學
==================================
以下 以法說法 就事論事 非關法師
釋迦牟尼佛 初說阿含
1.修三十七道品 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歸於空
2.求勝義 (自知佛性) 脫生老病死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七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髮持鉢。家家乞食。如被噤呪。
所以然者。
為求【勝義】故。
為度【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 究竟苦邊故。
孔子儒學 四書五經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以我所知
四書五經 沒教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歸於空
四書五經 更沒教 求勝義 (自知佛性) 脫生老病死
兩相對照 應該知道拿儒學 取代佛教入門 完全不可取
淨空法師雖說此語
只是依自宗法師而論 其實也知道三乘是假
可別以為法師程度如此之差 認定有小乘法
以上提供您參考
- ?Lv 66 年前
學佛 應依佛說
有就說有 沒有就說沒有
不應無中生有
一切凡愚 迷佛方便 執有三乘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40卷) 293
善男子。
一切凡愚 迷佛方便 執有三乘。
不了三界 由心所起。
不知三世 一切佛法 自心現量。
見外五塵。執為實有。
猶如牛羊 不能覺知。
生死輪中 無由出離。
善男子。
佛說諸法 無生無滅 亦無三世。
何以故。
如自心現 五塵境界 本無有故。
有無諸法 本不生故 如兔角等。
聖者自悟境界 如是。
善男子。
愚癡凡夫 妄起分別。
無中執有 有中執無。
取阿賴耶 種種行相。墮於生滅 二種見中。
不了自心 而起分別。
善男子。
當知自心 即是一切佛菩薩法。
由知自心 即佛法故。
則能淨一切剎。入一切劫。
六祖壇經
殊不知 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
況經文 明向汝道:
唯一佛乘,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乃至 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詞,
是法皆為 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
三車是假,為昔時故;
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只教汝 去假歸實,
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 ?Lv 76 年前
阿含四大教法 參考一下
就知此類說法是否正確
【四大教法】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若有比丘說
我誦經持法 奉行禁戒 博學多聞。
正使有所說者 【不應承受 不足篤信】
應用 【契經】【律】【阿毘曇】【戒】 四法驗證
【與經 律 法相應者】 便受持
【不與經 律 法 相應者】 應問戒行
【不與戒行 相應者】 當發遣使去
- 僑東Lv 76 年前
如是我知:
1.「儒學」的特色,著重於「現世生活」的平安,所以先教人以「禮」,安分守己,能知進退。
譬如,車行道路,交通規則是安全的標準;人際關係也如同車輛的交會往來,能否平安無事,全在「規則」的有無與「執行」的確實與否!
2.「禮」就是名分(有禮則安、無禮則亂),就是角色與本分(權利與責任)。在有「禮」依循的地方,人人安分守己,社會和諧。
家庭有倫理,上下就會有序,各自努力演好角色,各盡承諾的本分,然後再學君子的「知命之道」(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3.學會「天命之道」後,就能明白「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道理,所以與人相處能「溫良恭儉、讓而不爭」。這也是由「自知福分、自信福分」,由內而外所表現出「心安理得」、「從容不迫」的雍容氣度、優雅氣質。
其次,「知命」的君子,還要學習「仁恕之道」,達到「心平氣和」、「無所不容」的大人境界。「仁」是愛人以德(施恩),不傷害人(比戒律範圍更大)。「恕」是受到侮辱、傷害時不會報復,而且自我檢討有無「過失」,反省改過;另一方面,則將心比心的體諒對方、包容對方。
4.所以,儒家所追求的「仁恕之道」,亦頗似佛教的「持戒」修行,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佛教的「戒律」,那是初學(小乘)行者「戒定慧」三學之一,也是「人天乘」的必修課程。
5.平心而論,儒學確實具有小乘修學的「部分基礎」,但是並不完整。譬如,國民小學二年級肄業的學生,不可以等同六年級畢業生的程度。
不過,擁有小學二年級的程度,還是遠勝不曾入學的「文盲」更能快速地融入(佛法)學習的行列,也容易取得令人稱羨的優秀成績,如同「天才」在擁有「天賦」的前提下,學習成就往往勝過一般人。
6.具備儒家文化的學者,因為人天道的基礎紮實,總是能夠快速銜接「三世因果法則」,領悟「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妙義,羨慕「清淨解脫自由」的快樂,所以全心「投入修道」而無所畏懼!
7.凡是出生在「儒家文化」影響範圍的地區,就很難避免「儒學」的紮根影響。因此,應該學習中國古大德的榜樣(殊途同歸),躋步前賢道跡,循序而上。況且「達摩西來,豈是偶然?」東土中原地區的「大乘氣象」,本來就已暗合「佛法」的次第之學。
反之,既紮根於「儒學」,又返求「南傳」(不同文化)的教學方式,交雜混學之後,勢必「事倍功半」,而且往往挫折、氣餒,最後難免「無功而返」啊!
- 社福達人Lv 66 年前
先理解儒家、小乘與大乘的差別,
儒家思想在於四書五經,以如何世間做人道理為主,
但是不談般若智慧、十二因緣、自己或眾生如何出六道輪迴。
小乘則是以聲聞乘為主,四果阿羅漢、緣覺乘,
有談到般若智慧、十二因緣,
主要是談如何讓自己解脫六道輪迴,
以自度為主,不談如何救度眾生,有別於大乘,
大乘則以入世度眾生為主,也就是菩薩乘、佛乘,
以六度波羅蜜為主。
儒家的五經中以談仁、禮居多,
儒家的做人禮儀思想,
如何做人與對待人的思想,
的確是可納入理解六度波羅蜜中,
只不過還只是基礎思想,
層次上多還在自己的修身養性,
比較偏向六度波羅蜜中的持戒,
但是儒家不談般若智慧,
所以沒有般若智慧引導如何幫助自己修身、行善,
而菩薩乘六度波羅蜜加入般若智慧為引導,
不只幫助人安樂,
更透過六度幫助人離苦得樂、成就佛道,
儒家的仁、禮跟大乘菩薩乘的六度是層次上的差別,
同時也跟聲聞乘的自度有差別,
一般是先修聲聞乘,之後修緣覺乘,最後是菩薩乘,
實踐大乘,必須要有小乘作為基礎,
沒有般若智慧,如何能夠行大乘的六度波羅蜜?
所以小乘是不能捨棄,
好像我們讀書從小學、中學、大學到研究所,
不能說不讀小學,直接讀大學,這說不通,
所以小乘聲聞乘是大乘菩薩乘的基礎,
不過佛仍然認為最後應以大乘為主,只是剛開始以小乘
法華經中佛唯說一佛乘,只是方便初說三乘引導眾生,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
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儒家在世間人與人如何相處的思想上,
可以幫助我們去修菩薩乘的六度波羅蜜,
畢竟菩薩和佛是入世間修行與度眾生,
即使是菩薩乘的出世間法,也要以世間法為基礎,
所以儒家思想也可是行菩薩乘的六度波羅蜜思想上的基礎,
但是了解儒家思想不等於了解菩薩乘的六度波羅蜜,
儒家不談般若,及自己如何出六道輪迴,
重在教人如何修身與跟人相處,
聲聞乘藉由佛的開示,因緣成熟會發心想修菩薩乘,
就像法華經中舍利弗說已經證阿羅漢仍然只是小智,
舍利弗也喜歡小智,聽佛開示法華經,
知道佛的智慧不可思議之後,
舍利弗才深深知道不能已阿羅漢的小智慧而滿足,
應發心修佛乘的大智慧,才能有佛智慧去度眾生,
不過聲聞乘尚未有菩薩的智慧與神通,
善巧方便度眾生的方法沒有菩薩多,
聲聞乘是持戒、般若智慧,
緣覺乘比聲聞乘的層次高,則重在修觀十二因緣,
兩者還是先以自利為主,
都先幫助自己出六道輪迴,利他則兼行,
儒家是提倡世間做人道理,
小乘則是重在出六道輪迴,
儒家與小乘這兩者最終希望達到的結果不同,
所以儒家並不能取代小乘,
反而小乘在修持戒、般若智慧時,
可以兼學習儒家的做人道理,
作為小乘未來修大乘的基礎。
- 匿名6 年前
君が思い出す僕は 君を愛しているだろうか
- charlieLv 76 年前
儒家思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本來就是建立在世俗的不同認知上..而有分別的各種禮節.!
釋迦佛所教導的...眾生世間依緣起而自然平等平等...是佛法的殊勝處.
眾生的世間建立在..眾生的[六觸入處]...每個人都可以體証緣起的真實!!
因為諦觀緣起的真實相貌[無常,苦,無我]...所以慈悲喜捨自然流出..!
這也是釋迦佛親自體証...也是釋迦佛的聖賢出家弟子所共同體証..而不同於其他宗教!!
可惜...[緣起甚深]...如今能體証者幾希...所以方便法不斷出現..,而真實法被分別心做比較,貶成[小]而隱沒!
儒家思想不知[緣起]...大乘思想貶低緣起....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中,體証緣起的真實,是難上加難.
但,眾生的世間.依於個別眾生的業福....真實佛法的[生注異滅]變化...也是自然...本來如是!!
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