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能以識住 而度大海耶?
若緣名字相
是則緣見砊
若緣識住
能以識住 而度大海耶
住識行者 能渡三界眾生否 或度二界眾生否
回答者: 被牧的牛見地行深為般若用
鐵是金 鐵紅金黃
如飲食紅綠藍本色無改
是蔬菜本無變色
因調有變色 非蔬菜自會變色
另舉金銀鐵同是如此
明暗一張 破
20 個解答
- 7 年前最愛解答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求證真實佛法
如是這時,《佛藏經》正法殊勝因緣難值遇: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自2013/12/17 開講,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2014-10-29 08:42:15 補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要怎麼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當然第一個,你要先證如來藏。因為唯有如來藏才會無所住,所以你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你當然要證如來藏,因為只有如來藏能辦到,所以唯有說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轉依如來藏以後,要怎麼做?因為轉依如來藏以後,讓如來藏不斷的生起你的六識心來運作,你這時候才可以說,你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前面這個道理已經講了,因為六識是如來藏的一部分,這樣你才可以說,“因為如來藏無所住,所以我的覺知心雖然能夠分別六塵,但是因為如來藏無所住,我是祂的一部分”,所以你就無所住了。
雖然 佛也知道須菩提,也能分別這個人叫須菩提,但是 佛是絕對無所住的。但是 佛為什麼能夠分別須菩提,因為這是以如來藏為根本而說;如來藏無所住,所以即使你六識心可以分別六塵,但是從如來藏的道理來看,仍然是無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讓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然後讓如來藏這個心不斷的現起運作,而不要入無餘涅槃。如果像二乘人一樣,他就不可能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如來藏無所住,如果你入無餘涅槃,只是做到無所住而已,但不能生其心,因為如來藏在無餘涅槃中就不在三界中生起運作。所以,唯有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然後轉依如來藏,才能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一句話,其實也是根據如來藏而說。
詳細,請恭閱:
正覺教團弘揚「如來藏正法」|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宗通與說通第76集─大乘佛法之精隨以如來藏為根本(四)
宗通與說通第76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大乘佛法之精隨以如來藏為根本(四)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上一集中,我們舉了一些《金剛經》裏面的經文,來說明為什麼《金剛經》裏面講的內容是以如來藏為根本。接下來我們再舉一些經文,再來說明。
接下來,佛開示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很多人看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會想要把意識修到「應無所住」;但是事實上如同我前面講的,意識祂一定會分別,祂是沒辦法修成無分別的,所以祂一定有所住;所以這裏講的其實不是在講意識心,而是在講如來藏。
那要怎麼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當然第一個,你要先證如來藏。因為唯有如來藏才會無所住,所以你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你當然要證如來藏,因為只有如來藏能辦到,所以唯有說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轉依如來藏以後,要怎麼做?因為轉依如來藏以後,讓如來藏不斷的生起你的六識心來運作,你這時候才可以說,你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前面這個道理已經講了,因為六識是如來藏的一部分,這樣你才可以說,“因為如來藏無所住,所以我的覺知心雖然能夠分別六塵,但是因為如來藏無所住,我是祂的一部分”,所以你就無所住了。
雖然 佛也知道須菩提,也能分別這個人叫須菩提,但是 佛是絕對無所住的。但是 佛為什麼能夠分別須菩提,因為這是以如來藏為根本而說;如來藏無所住,所以即使你六識心可以分別六塵,但是從如來藏的道理來看,仍然是無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讓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然後讓如來藏這個心不斷的現起運作,而不要入無餘涅槃。如果像二乘人一樣,他就不可能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如來藏無所住,如果你入無餘涅槃,只是做到無所住而已,但不能生其心,因為如來藏在無餘涅槃中就不在三界中生起運作。所以,唯有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然後轉依如來藏,才能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一句話,其實也是根據如來藏而說。
接下來 佛開示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就答了說:「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實 佛在講這句話的時候,跟前面講的「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這樣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不可以落在這個色身的三十二相上面,如果你把佛的三十二相的色身當成是如來,那你就看不見如來。所以你要看如來,你就不可以著在三十二相上面;當你看見了三十二相,但是你卻可以同時看見那個不是三十二相的法身,那你就可以說你見到了如來。所以 佛在這一句話同樣含有深意。「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就是說,唯有你證得如來藏,才知道 佛所說的這一句話它是什麼樣的境界,其實祂是在講如來藏的境界;但是因為你沒有證得如來藏,所以不知道祂這一句話的意思。好多人都會去解釋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什麼,事實上沒有證得如來藏,他是怎麼解釋都解釋不通的。...
請續恭閱:
宗通與說通第76集─大乘佛法之精隨以如來藏為根本(四)
資料來源: 佛教正覺同修會--成佛之道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index.html - 7 年前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 7 年前
而所謂「識」,也要澄清是何種識?佛說有八識故。這些都不能忽略不說。
= = =
識者即知見。故第八識謂第八種知見。
識有次第,依次為,本覺、本性 - - > 一覺、第一義相(第八識) - -> 第二義相(意識妄心)
故離一切諸相,即離第一義相(離第八識)。即第一義空、即諸佛!
離第一義相則無第二義相可離。謂無生。
2014-10-31 16:54:16 補充:
第八識為本覺、本心,第一義心、實相心; 此外,沒有第二義、第三義說
= = =
空是第一義,有是第二義。
不動是第一義,動是第二義。
無為是第一義,有為是第二義。
直心是第一義,攀緣是第二義。
中道是第一義,取捨是第二義。
當下是第一義,離開是第二義。
平等是第一義,分別是第二義。
無我是第一義,有我是第二義。
究竟是第一義,不究竟是第二義。
沒有第三義。
2014-10-31 18:43:47 補充:
禪鑰:「禪有第一義諦以及第二義諦,又名勝義及世俗諦。所謂第一義諦是不立文字的,第二義諦是有語言文字的。不論第一義諦或第二義諦,禪宗都有比喻,比喻些什麼?比喻為手指指月亮。由看過月亮的人,用手指指給不知道月亮是何物的人看,那月亮本身是第一義諦,手指即是第二義諦。」
景德傳燈錄:福州南禪契璠禪師上堂曰。若是名言妙句諸方總道了也。今日眾中還有超第一義者。致得一句麼。若有即不孤負於人。
時有僧問。
如何是第一義。
師曰。何不問第一義。
曰見問。
師曰。已落第二義也。
法友若已悟入第一義,則吾所講第二義必然理解。
會說有第三義,則離道遠矣!
法友解義能力,有待加強。
2014-10-31 21:42:48 補充: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意
= = =
識緣名色 ~ 這裡的識指三毒六妄識,藉六根來追逐(緣起)名色(六塵)。
名色緣識 ~ 六根追逐(緣起)六塵,又生起三毒六妄識。
這就是眾生輪轉於生死,只因無明三毒六妄識所起。
2014-11-01 00:07:47 補充:
請教一:名色何解?
名色是六塵之意嗎?還是………
Ans︰六塵就是外在的六境。
請教二:佛陀與阿羅漢還活著的時候(尚未入滅),有無六識的升起?
Ans︰佛陀與阿羅漢還活著的時候(尚未入滅),無六妄識的升起。
一、六根為何會追逐名色(六塵)?
Ans︰乃因六妄識起。
二、佛陀與阿羅漢會不會追逐名色(六塵)?
Ans︰不會
請教:這個識緣名色的「識」是指……
Ans︰六妄識、三毒
識,本為第八清淨識,因三毒而蒙蔽,六識轉為六妄識。
當第八清淨識未被三毒蒙蔽時,六識稱為六淨識。
2014-11-01 22:39:04 補充:
光明朋友,有無發現,current在意見中,經常在括弧中提到(受、想、行蘊)
= = =
current 法友
五蘊是有追逐時、有染著時,才稱之。
但於依所緣時,稱正受、正思維 . . .不能稱為五蘊。五蘊是結。
緣滅時,則依緣而作,此時是無結的。
2014-11-01 22:55:10 補充:
時下學人最常犯的毛病,就是認為………
沒有作意、只是觀呀!
= = =
法友
不要錯會此大義,這麼說都是針對有佛法基礎者,才這麼說。
沒有作意是指無生貪愛,追逐。於所緣、緣滅時,皆不能起貪愛。
只是觀, 依緣而作、而思、而念、而觀,緣滅時,則已過去,不起追逐、念著。
所以觀,是如思維,依所緣而起,曰正觀。
2014-11-01 23:11:50 補充:
何謂「結」?
貪愛六識,造成六根追逐六境,六根與六境被綁在一起了,如是名為「結」。
何謂「結」?
欲貪是結,貪愛六識,這個貪愛,就把六根六境給繫縛綁在一起。
= = =
如是!如是!
所以應知,不作意是不起貪愛,不追逐,是五蘊皆空、是無結。
於所緣時應緣而受想行,不能名為五蘊結。而是圓滅所緣。
於所緣時非應緣而受想行,方名為五蘊結。此非圓滅所緣。
所以說,不作意,只是觀!不要錯會此大義。
2014-11-01 23:23:25 補充:
說沒有作意,不是容易讓人誤以為沒有念頭、一念不生、沒有思惟嗎?
= = =
意指意識!緣識!有妄想追逐之義,故言不作意。
因為凡夫眾生一起念,皆是追逐、貪愛,故言一念不生。
所以一念不生應解釋為︰任何一點追逐、貪愛之念皆不生。
這也是在對有佛法基礎者,才這麼說。四個字就打死了。
2014-11-01 23:50:29 補充:
對蘋果的樂受,如何而起!如何發生呢!
對狗屎的苦受,如何而起!如何發生呢!
= = =
蘋果、狗屎是六塵。
六根緣六塵而起六識,此時五蘊起。
六根緣六塵而不動,不作意(無苦樂受),此時五蘊皆空。
吾回答,收起來與洗,是知道而不作情緒反應,故無苦樂受。
若吾回答,好的水果好吃,收起來。與好臭洗乾淨。都是帶有三毒,所以五蘊生起。
三毒生起,貪愛則追求,厭惡則驅逐、排斥,等情緒,稱追逐。
2014-11-02 00:50:00 補充:
六根緣六塵而不動,
哪裡不動呀!
想了之後,一個下決定收起來,一個下決定去洗乾淨,哪裡不動呢!
Ans︰不作意,就是不動。於蘋果不起貪愛、於狗屎不起排斥等情緒。
不作意(無苦樂受),此時五蘊皆空。
即然都是空,那麼把空的蘋果是空的狗屎都吃一口,吃了再來說空,好不好!
Ans︰知道,因有智慧能善分別。不起貪愛及排斥等情緒,曰不作意。
有苦受也有樂受,也分別一個是蘋果一個是狗屎,也有情緒反應,通通有了。
說沒有就是假話、妄語。
Ans︰有貪愛追逐等執著,才會起情緒反應。不追逐者不起情緒反應,謂無生法忍。
緣無明有行,起情緒反應。無明滅則行滅,不起情緒反應。
蘋果是能吃的,狗屎不被吃的,即知見
2014-11-02 00:54:18 補充:
佛陀從來都不說空的,佛陀不會對眾生或弟子說空的。
= = =
法友你誤解大義了。
五蘊皆空指沒有五蘊結。
結都沒有了,不起貪愛、追逐,這些結都沒有了,稱五蘊皆空。
- 7 年前
「緣識」則表示有一能緣「識」之意識心,被緣之「識」當然非意識心,而是第八識如來藏
= = =
第八識,是第八種知見,是初相,名第一義相,亦是虛幻,不可得。
識住者,染第一義相,背離佛智,佛者,離一切諸相。不染一見一解一能一心。
被緣之「識」本非意識心,以識住故,而生意識妄心。
意識妄心既生,則無法度生死大海。
故緣第八識,即違佛智!惟有即用即離,當體即空,才是向佛智。
大乘起信論:「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觀無念者,即觀第一義空。
2014-11-01 11:12:22 補充:
名色即六塵或六境。
佛陀與阿羅漢還活著的時候(尚未入滅),無六妄識的升起。那有無六淨識的升起?
Ans︰當然升起的六識屬六淨識。無染無追逐故。
何謂六淨識?
Ans︰無行、無追逐、無染三毒。
何謂六妄識?
Ans︰有行、有追逐、有染三毒。
出自何經典?
Ans︰六淨識,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
此在無追逐、無染之狀況下乃能名之。
若有追逐有染,則皆名妄識。
六祖壇經:「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2014-11-01 13:00:24 補充:
佛陀與阿羅漢,會不會貪愛六識?
Ans︰佛陀與阿羅漢非逐法人、無貪愛、無追逐、無排他,無諸三毒。
凡夫與菩薩,會不會貪愛六識?
Ans︰
凡夫有貪愛,是名凡夫。凡夫無貪愛,是名菩薩。
菩薩無貪愛,是名菩薩。菩薩有貪愛,是名凡夫。
2014-11-01 13:54:59 補充:
只有凡夫貪愛六識,對嗎?
= = =
貪愛就是凡夫,就是一切眾生。
2014-11-01 16:37:45 補充:
學人如何檢視或覺察
在緣起的五陰,對六識不生貪愛?
= = =
六根於六塵不追逐、不排斥、不染著,即無六妄識升起。
2014-11-01 17:36:27 補充:
在{根境)相緣的當下,該如何是好!
= = =
不作意!
2014-11-01 19:12:13 補充:
不追逐就是作意不追逐,要不然如何不追逐呢?
不作意不追逐,如何能不追逐呢?
= = =
不作意就是不追逐。
追逐就是作意,所以說不作意。
如同光明朋友看到current的意見,能不作意嗎?
= = =
看到current的意見是緣,遇緣則施,非作意(追逐、貪愛)。
吃巧克力是緣,吃完即不作意(追逐、貪愛)。
2014-11-01 20:51:36 補充:
不追逐,是經過思惟、作意、作念,才下的決定。
追逐,亦是經過思惟、作意、作念,才下的決定。
(想蘊) (行蘊)
= = =
追逐或不追逐,之分別,都是作意下的決定。
既不作意即已不追逐。
遇緣則施(思惟後而下決定如何回覆)
(想蘊) (行蘊)
= = =
比如該吃飯的時候吃飯,這是不用想的。這是無貪愛三毒的。
該回意見則回覆意見,這是不用想的,這是無貪愛三毒的。
但吃飯時會思維如何吃,回意見時會思維怎麼回。
2014-11-01 21:15:49 補充:
光明朋友可以算算,在此經中,出現(思惟)二字,總共幾次?
= = =
思維是依緣而作,緣滅即無作,何況思維?
若思維追逐或不追逐,即是追逐,已染著三毒。
口渴喝水是所緣,喝完水解渴了,即緣滅,即不用再思維是喝或不喝。
但喝水時要思維怎麼喝,不同形狀的杯子,要思維怎麼拿,怎麼就口,要思維試水溫。小口大口喝。
這些依緣而作的過程是需要思維的,當緣滅時,則無須再思維下決定。
若起思維下決定水是否再喝或不喝,已是起追逐。水好喝就多喝,不好喝就少喝。
既解完渴,緣滅,就不用再去思維下決定,再喝或不喝。
喝完水再依緣而作,這是不用思維的,但有擇法問題要注意。
2014-11-01 21:55:11 補充:
大腦一整天不停不斷的在思惟,也一直不停不斷的在下決定要如何如何。
= = =
思維依所緣而起是正思維。
緣滅時而起思維是非正思維。
工作時思維工作的事是正思維。
工作時思維吃飯時的事即非正思維。此已追逐吃飯時的味道好吃不好吃或其他相關。
思維是不會停止,但要在正思維處。
該回意見則回覆意見,這是不用想的,這是無貪愛三毒的。
(背離實際現實的說法)
= = =
若起思維,意見要回覆或不回覆,才是起追逐。
2014-11-01 21:59:44 補充:
舉例:光明朋友先閉眼,手伸出來。
一、在朋友的手上放上一顆蘋果
二、在朋友的手上放上一坨狗屎
請問光明朋友,當朋友眼睛睜開的時候,對第一點及第二點,會如何分別處置?
= = =
一、收起來。
二、洗。
依所緣而思維處置,此時是正思維。
- 7 年前
能以識住 而度大海耶?
貪愛六識是無法度越生死輪迴苦的大海
六根六境為緣,六識升起。(根境緣俱足,緣生受、想、行蘊)
對於緣起的實際情況是無常敗壞之法而不知道不明白不清楚不了解
而於六根六境相緣六識升起引發樂受時
對此現況產生不當之貪著和想像
就是貪愛
2014-10-30 08:32:42 補充:
對六識升起貪愛,希望六識能夠持續呈現
故驅使六根追逐六境,令六識持續呈現的循環。
貪愛六識,驅使六根追逐六境(識緣名色)
六根、六境為緣,又升起六識(名色緣識)
如此「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未斷
2014-10-30 08:32:52 補充:
如此於此生壽命終時(五陰敗壞)(老死)
則有來生六觸入升起(五陰升起)(生)
生命之流,連綿不斷,生了又必定歷經衰敗和死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又產生種種的不如意的煩惱與痛苦。
故說
貪愛六識是無法度越生死輪迴苦的大海
2014-10-30 09:00:32 補充:
以下接意見027
芒果冰好吃,不僅台灣人愛吃,連來台灣的外國觀光客也愛吃。
現在就舉芒果冰這個實際例子,來說明何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舌根與芒果冰相緣,升起味覺的覺知經驗。
對這個味覺的覺知經驗,產生喜好快樂的感受,大腦中就有了這個喜樂經驗的記憶,對於這個喜樂的經驗,大腦就會驅使再去重覆的去體驗這個曾有過的喜樂經驗,於是再挖一口芒果冰來吃。
升起喜樂的感受(受蘊)
升起記憶和想再吃的想法(想蘊)
升起行為、下決定、決斷動手去吃(行蘊)
這在十二因緣法,就是「識緣名色」的白話解說。
2014-10-30 09:00:45 補充:
貪愛味覺的覺知經驗,驅使舌根追逐芒果冰。(識緣名色)
(舌識) (舌根) (色境)
舌根追逐芒果冰…,又升起味覺的覺知經驗。(名色緣識)
(舌根)(色境) (舌識)
在如實觀察這種循環不已的追逐之下
會發現,其實愛的不是芒果冰,愛的是味覺的覺知經驗。
眾生不知真正愛的是識(味覺)
而誤以為愛的是境(芒果冰)
所以驅使根去追逐境,識又因此而升起。
識的升起,又貪愛識,而令根去追逐境。
如此(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造成六根六境六識的繫縛(有結)
2014-10-30 09:33:45 補充:
吃一口芒果冰的味覺覺知經驗
這個喜樂的經驗或感受,其實是永遠也無法再次的經驗、體驗。
但眾生無法覺查到這一點,以為吃第二口的冰,是跟第一口是一樣的。
因為愛上了吃這一口芒果冰的覺知經驗,又驅使吃第三口、四口、五口………
而按照佛陀教導的佛法(因緣觀)而觀察入微的禪修者
能夠了了分明,每一口的覺知經驗,通通不一樣。
>>>>> 從來沒有相同過 從來沒有一樣過 <<<<<
也就是說,在人的一生中,所經歷、經驗到的事,通通無法再次重覆。
因為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維持現狀、常保不變。
2014-10-30 09:34:15 補充:
但眾生就是無法覺察這一點(因為沒有如理作意,修因緣觀)
以為…
吃一口飯,跟上一口吃的飯,是相同是一樣的(常見)
吃一口冰,跟上一口吃的冰,是相同是一樣的(常見)
今日抱在懷中的愛人,跟昨日抱在懷中的愛人是相同一個人(常見)
早上走出家門,跟晚上走進家門的家,是相同一個家(常見)
早上走出家門的我(五蘊),跟晚上走進家門的我(五蘊)是同一個我(常見)
正前方的杯子,跟移到右邊的杯子,是同一個杯子(常見)
2014-10-30 09:35:03 補充:
大腦的構造與運作方式,造成事事物物好像都是一樣、都是相同的。
所以所有眾生都是常見者
但實際現實緣起的世界,是沒有常這回事。
但眾生在錯誤的判斷與認知之下,所想所做的事,因為皆與事實真相不符,是故所有的想法,皆稱為我見。
常見者,必也是我見者,如是也稱為妄見
(妄見世間、五蘊恆常不變)(妄見常、樂、我、淨)
2014-10-31 22:38:31 補充:
這裡的識指三毒六妄識,藉六根來追逐(緣起)名色(六塵)。
請教一:名色何解?
名色是六塵之意嗎?還是………
請教二:佛陀與阿羅漢還活著的時候(尚未入滅),有無六識的升起?
謝謝指教
2014-10-31 22:56:17 補充:
藉六根來追逐(緣起)名色(六塵)。
再請教
一、六根為何會追逐名色(六塵)?
二、佛陀與阿羅漢會不會追逐名色(六塵)?
2014-10-31 23:00:42 補充:
十二因緣法中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請教:這個識緣名色的「識」是指……
一、六識
二、七識
二、八識
三、阿賴耶識
四、九識?
五、十識?
謝謝大家指教
2014-11-02 08:28:15 補充:
小明真正愛上的是………眼睛與美女相緣而生起的視覺覺知經驗。
愛上的只不過是一段視覺的經驗,一段視覺覺知的流程。
而實際上,經驗、流程是愛不到的,因為一直不停的在轉變遷流中。
但小明誤以為愛的到,誤以為所愛的是眼前存有固有不變而可愛的到的美女。
佛陀說這就是顛倒愚癡眾生
真正所愛的是根境相緣的識,是愛六識,而不是愛六境。
但看不清真相的凡夫,以為愛上的是六境,而拼命用六根去追逐六境。
出門辦事,晚上再來回覆朋友。
- lycLv 67 年前
Charlie:正覺會的[真心第八識].....還會[[住]]....果真是顛倒佛法!
=======================
«金剛經»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要請問Charlie:除了第八識真心,還另有「無為法」可言乎?
BEN說:「如果是真心第八識,則能度大海。」乃如實說。而本題內文所問:「若緣識住 ,能以識住 而度大海耶?」即揭明有一「緣識而住」的心,而此有「能緣、所緣」的心者,唯第六識意識心;故他說:「如果是真心第八識,則能度大海。」自是當然指:【如果是「意識心」緣於「真心第八識」而住,則能度大海。】這是證悟者所住的實相境界。
2014-10-29 19:58:43 補充:
師兄沒能瞭解他講的內容,就指責說:「真心第八識還會『住』?果真是顛倒佛法!」有何道理?
再者,師兄說:「正覺會的[真心第八識]」是說正覺會外的人沒有「真心第八識」?或是正覺會外也有開演不一樣的「真心第八識」?請開示個清楚明白如何?
復又,「識」陰六識乃住於六塵而有受想行,沒有六塵就沒有受想行,怎能說:「識住於『色,受,想,行』?」無是理也!
佛法是 佛說的成佛法道,不容許憑自意亂說的;請珍重!
2014-10-29 20:19:11 補充:
識住是法有定法。有決定性,故不能度生死寂滅大海!
==============
此完整句為:「若緣識住 ,能以識住 而度大海耶?」不能單以「識住」而說
「緣識」則表示有一能緣「識」之意識心,被緣之「識」當然非意識心,而是第八識如來藏
講:「識住是法有定法」等,是沒有抓到意旨的誤會說
「法無定法」是指因法的層次、角度、面向不同而有義理、定義等差異,不是「法無決定性」這種意思; 否則吾人還能學佛嗎?若容許眾說紛紜、各是其是,都是佛法,要學那個呢?學佛人的概念要清楚才好!
2014-10-29 20:47:07 補充:
TO Sam 師兄:
請將意見#004「入楞伽經卷第七 」那段經文貼示完整,就不會說「七識不能分別諸法」這種話。
七識是心,其功能就是分別六塵諸法,若不能分別諸法,還算是心嗎?
若具有佛法基本正知見,就必定懷疑「七識由彼虛妄因生 不能如實分別諸法。」而要進一步探究真實道理為何?
由後續的經文看來,果然別有道理在後面啦!不能太早下定論啊!
2014-10-31 10:54:21 補充:
CURRENT 說「貪愛六識是無法度越生死輪迴苦的大海。」是沒錯,可是卻與本題題旨不符,他的八段回應意見,顯然都是題文不符之說。學佛人這樣作,實在不是好樣。
佛說「根、塵、觸為緣,生識。」有六根與六塵為俱有依,才生出六識心;不能想當然爾地說:「貪愛六識,驅使六根追逐六境(識緣名色)。」「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都不是這樣的意思。
這要看是講十二因緣法或十因緣法。且「名色」即五陰身、心,已含六識在內
,不要亂說一通才好。
2014-10-31 10:55:39 補充:
謹回應「光明人」:
一、【第八識,是第八種知見,是初相。】查此講法,對大部分學佛人來說,應需要加以詳實開講; 所指「知見」是什麼?「初相」呢?何謂初相?需說明清楚,才能令人了知所指意旨。
二、【識住者,染第一義相,背離佛智,佛者,離一切諸相。】查本題內文是講「若緣識住,能以識住 而度大海耶?」不能離「緣識住」而單說「識住」。若「緣識」必有能緣與所緣,而所謂「識」,也要澄清是何種識?佛說有八識故。這些都不能忽略不說。
三、【被緣之「識」本非意識心,以識住故,而生意識妄心。】查此前句是正確說,「被緣」者非第六識意識,當然也不是前五識,就剩下第七識與第八識了;此二識都是在一生裡不曾中斷的心,
2014-10-31 10:56:56 補充:
本無斷,祂住什麼而生「意識妄心」?
四、【故緣第八識,即違佛智!惟有即用即離,當體即空,才是向佛智。】查佛法的修行要點,即利用六識妄心參禪找到第八識真心,而後將妄心轉依真心而修,直到第八識變成無垢識真如,如是成就佛道; 故緣第八識,無違佛智。
至於所謂「即用即離,當體即空。」要請說明是用什麼心?怎麼用?才能讓人理解,不然這種講法實在含糊籠統; 難道其實際義理是無法詳實開講的內容?那就不像是實相佛法了。
2014-10-31 11:17:26 補充:
TO SAM、無心道人:
貼文不必多,而最重要的是經文實義在講啥?
若要貼文,就要能講解經文真義; 否則,多的是自我矛盾、自我打臉機會;
如來說「八識空」時,有前提條件,不是何以「依文解義」的。不然,汝等常講的
「佛性」又是啥?
這樣學經,執言取義,自以為是,又口沒遮攔,才危險啦!
2014-10-31 15:49:32 補充:
謹對師兄所說,簡要探討:
一、【識有次第,依次為,本覺、本性 - - > 一覺、第一義相(第八識)】
查這種說法實聞所未聞。第八識本有,祂藉根、塵等緣,生起六識心,而與原有的第七識共有八識心王。可說有「能生」的真心與「被生、所生」的妄心,此外,說不上次第了吧!
把「識」稱為「知見」也頗有不宜;識就是了知、分別,與白話的「知見」說不太一樣,所以才會請問一下。
第八識為本覺、本心,第一義心、實相心; 此外,沒有第二義、第三義說
二、【離一切諸相,即離第一義相(離第八識)。即第一義空、即諸佛!】
查第八識的第一義相,是證悟者才能觀察第八識而有的;「離一切諸相」則是第八識的本然體性。
2014-10-31 15:51:46 補充:
所以,«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意即在吾人五陰身心種種法相裡,有一「離相的、無相的」自心如來佛; 你找到了就是開悟──見到、證得了自心如來。
三、【離第一義相則無第二義相可離。謂無生。】查所謂「無生」,是指第八識如來藏不生不滅,從來「無生」;禪門說喝「無生茶」,就是證悟者能在喝茶裡體驗自己第八識真心與六識妄心的運作。
師兄所說,不只是名相上的定義問題需斄清 ,恐怕是對生命與萬法實相的本識、真心、第八識如來藏,有待追求實證,才能如實而說。
- 被牧的牛但盡凡心別無聖解Lv 77 年前
能以識住 而度大海耶?
==
鐵始終不是金.
住識行者 能渡三界眾生否 或度二界眾生否?
==
不了義住識心.是認為有眾生可度.
究竟實相了義.實無有眾生得滅度..
管見
2014-10-31 18:17:19 補充:
鐵的外表可依加工成不同色
但本質仍是鐵.
如不住識.是可轉識成智.此智體是本有.
非轉識而得.則度大海可也
如經云:5867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