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可以說明清楚心與性的義意嗎˙

心與性的關係˙˙˙對學習佛法好像很重要˙但是好像很難分辨˙˙˙˙

更新:

謝謝各位師兄大德的寶貴意見˙˙˙˙謝謝˙˙

更新 2:

至聖先師孔子也曾經講過˙˙˙˙˙天命之謂性˙˙˙先天的生命˙本來就在的生命叫做性˙˙˙若以造字的方式來看˙˙性是由心(性的左邊的那一個字˙非是有斜勾的這個心)+生˙所合成˙可以解釋成生心(性的左邊)者為性˙˙˙˙而我們的心˙˙˙就造字的方式來看˙˙是過去時空有一點˙現在時間與空間中有一點˙未來的時間與空間中有一點˙而我們以斜的方式牢牢勾住現在這一點˙˙˙˙˙˙而聖者們的心(性的左邊的那一個字)˙˙˙在下猜是˙˙知到過去一點˙知道未來一點˙聖者他們以直而不染的方式保持在當下˙˙˙˙˙˙

更新 3:

六祖大師對˙˙˙性˙˙˙是這樣解釋的˙˙˙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無動搖˙自性能生萬法˙˙˙以及˙˙˙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更新 4:

我現在在這裡˙我看見前面˙我聽到汽車開過去的聲音˙我在想事情˙我'正在走路˙˙˙˙這一個我可以感受˙可以高興˙可以生氣˙可以做想做的事˙˙˙˙˙˙那麼可以把(我)

˙˙˙當作心來解釋嗎˙˙˙˙˙˙

更新 5:

明心見性這一句話˙是修行上的見解˙˙˙˙˙˙那麼可不可以反過來講˙˙˙明性見心呢˙˙˙˙為什麼一定是明心˙為什麼不講見心˙為什麼一定是見性˙為什麼不講明性呢˙˙˙˙˙˙˙˙˙˙˙

更新 6:

感謝各位師兄大德所提供的心得˙˙˙謝謝˙˙˙˙在下會在這個心與性上反覆的探討˙實在是因為它很重要˙也很難釐清楚˙˙˙若是我用反問的方式˙以及顛倒的方式來探討的話˙˙˙˙˙˙˙或許能排除某些錯誤的觀念˙也或許能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有師兄大德所提供的佛陀四念住觀修˙在下是明白一些的˙只是在探討這個主題時˙我會在心與性上施功˙˙˙謝謝師兄的善意˙˙˙˙˙謝謝˙˙˙

更新 7:

有師兄大德講說第八識的真義˙˙˙˙在下有個人的看法˙˙˙˙˙但是不確定對錯˙˙在下對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的看法是˙˙˙˙˙˙˙˙˙第六識˙是意根觸意塵所產生的˙第七識˙末那識˙是從第八識˙染淨識˙所儲存的所有污染的業習種子或不屬於污染的業習種子中˙去選擇洽當的業習種子給第六識˙(意識)˙使用˙所以第七識轉的很快˙並且時時 審思˙比較˙分別˙˙˙˙而第八識˙阿賴也識˙是容納所有業習種子的大倉庫˙是染淨共存˙˙˙若是我們清淨某個不淨的業習時˙˙阿賴也識中的業習種子就轉為清淨種子˙˙˙˙˙

更新 8:

波師兄大德你好˙˙˙在下感覺˙你的擇法(對道理的分辨˙分析)的能力很強˙想必您對真理一定下過多年的功夫˙˙˙謝謝您的指教˙˙˙˙˙˙˙

更新 9:

在下想回答般若波師兄˙關於苦˙集˙滅˙道˙佛陀的教授˙˙˙˙˙˙因文字過多˙我把它放在意見中˙˙˙˙˙˙謝謝˙˙˙˙

更新 10:

我想我誤會意思了˙˙所以我把回般若波師兄的意見刪除了˙˙不好意思˙˙˙˙

更新 11:

各位大德好˙˙這一個能看的˙能聽的˙能想的˙我˙若是去尋找它在何處時˙˙˙˙˙我們就是在修行˙大佛頂首愣嚴經的第一章的七處徵心˙˙˙˙那就是在行經˙˙˙這是開啟智慧的直捷方式˙˙˙˙因為經˙是邁向成佛的路˙˙˙而第一章˙就是第一步要如何如何的阐述˙˙˙˙而這個方法正符合禪宗的˙˙自疑˙自悟˙自解˙自成佛道˙˙˙˙˙的第一步˙自疑˙˙˙˙˙˙˙就因為有疑˙(而且是直探本源的疑)˙˙˙˙˙˙才會有悟˙˙悟是對疑來說的˙˙˙˙˙各位大德師兄您認為呢˙˙˙˙˙˙˙˙

31 個解答

評分
  • ?
    Lv 5
    7 年前
    最愛解答

    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古德云:體無形相,非用不顯;性無狀貌,非心不明....

    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三」「一」無礙,如明鏡之光即「空」,境像即「假」,鏡體即「中」。遍境為明,遍明為像,一體互融,故名「三諦圓融」。

    故因性體無形象,不可見,而心是用,用無相不顯,從有相之心用,方可得無相之性體。

    末學 合十(供參考)

  • 7 年前

    有人回答說:【「性」是「心」的「本體」;「心」是「性」的妙用。】那就要請他詳實開講何謂「心」、何謂「性」了,不能隨意撂下個名詞就算數。

    = = =

    要評論請以經為證,不要自臆想像。一指指著別人,不要忘了還有四指指著自己。

    佛性為體,心為用。吾有經為證!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

    「佛性者。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種子。」

    佛性者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中道種子。母者本體也,能生義!種子者孕育。

    故性體起用即心(成一切相),心生種種法生。法生則一切心生。

    佛者無生義,無一切心生,所謂無心(空)。但「妙有」,即佛性體(不空)。

  • 7 年前

    [性]是甚麼??

    除了爬文說字外....有誰知??

    如同證[四禪]而自以為是[涅槃]...

    [心]是甚麼?? 52心所從心而出,您都明覺了知嗎??...

    如果不能於生活中的當下都明覺了知52心所的生住異滅..

    談[性]???有誰知??只會爬文字而已! 毫無意義!

  • 7 年前

    ㄚ您就把答案講出來了ㄚ,過去那一點 現在那一點 未來那一點 就是三心不可得阿,那就那一點把我們緊緊的鉤住想逃也逃不了XD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 ?
    Lv 4
    7 年前

    心與性無有分別,在內亦在外。

  • ?
    Lv 7
    7 年前

    性者如如不動

    感物而動

    是轉為心

    迷物生念而搖

    曰之為意

    有一個人來問這個國師

    不知道我們的心//和我們的性

    有分別或是沒有

    慧忠國師這樣說

    若迷的人就有分別

    若悟的人就沒有分別

    你若迷的人說

    性和心就不一樣

    若悟的人說

    性就是心啊 心就是性

    若悟就沒有分別

    若迷的人就是有分

    六祖法寶壇經

    五祖知悟本性

    謂惠能曰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師 佛

    五祖弘忍大師

    祂聽到惠能所說的話

    祂就知道惠能已經開悟了

    看出祂的本性

    就對惠能這樣說

    如果你若沒辦法//認識自己的本心

    修學這個佛法

    是沒有什麼用的

    假使你若認識我們的本心

    見出自己的本性

    若這樣你就可以//稱呼叫做什麼

    叫做丈夫 天人師 佛

    對於這句話

    我們現在看//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性 心 意迷者分為三

    悟則為一不別

    性者如如不動

    感物而動

    是轉為心

    迷物生念而搖

    曰之為意

    識之本心

    所謂明心也

    若不識本心

    則不識本性

    故曰 學道無益

    見自本性

    是見出本來//如如不動之佛性也

    言丈夫 天人師 佛

    此三皆佛尊號之一

    佛之德號有十種

    這裡面有三個注解

    首先…//兩個注解先來解釋一下

    注解第一//法華玄義這樣說

    性即是心

    心即是性

    我們的本性

    就是我們的本心

    我們的本心

    就是我們的本性

    傳心法要說

    我們的本性//就是我們的本心

    我們的本心就是佛

    慧忠國師語錄//裡面這樣說

    有一個人來問這個國師

    不知道我們的心//和我們的性

    有分別或是沒有

    慧忠國師這樣說

    若迷的人就有分別

    若悟的人就沒有分別

    你若迷的人說

    性和心就不一樣

    若悟的人說

    性就是心啊 心就是性

    若悟就沒有分別

    若迷的人就是有分

    佛學辭典這樣說

    本心即本原自心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

    問 其心似何物

    答 其心不生不滅

    湛然常寂

    此是本心形相也

    亦是本身

    本身者即佛身也

    佛學辭典說本心是什麼

    就是我們//本來就有自己的心

    所以才來引//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卷

    裡面這樣說

    有一個人來問祖師

    其心就是指本心

    說這個本心長什麼樣子

    似就是一樣

    到底我們的本心//長得什麼樣子

    祖師這樣跟他說

    我們人的本心是不生不滅

    永久就很靜很靜都不動

    這個就是我們本心的形象

    你若動就不是本心了

    這個本心//有時候叫做本身

    本身是什麼

    本身就是佛身

    所以我常說佛如如不動

    這個道理就是在那邊

    普照禪師修心訣這樣說

    這個注解第二

    不識自心是真佛

    不識自性是真法

    欲求法而遠離諸聖

    欲求佛而不觀己心

    若言心外有佛

    性外有法

    堅執此情

    欲求佛道者

    縱經塵劫

    燒身煉臂

    敲骨出髓

    刺血寫經

    長坐不臥

    一食卯齋

    乃至轉讀一大藏經

    修種種苦行

    如蒸沙作飯

    只益自勞爾

    但識自心

    恆沙法門

    無量妙義

    不求自得

    是知離此心外

    無佛可成

    現在普照禪師的修心訣//裡面這樣說

    你不知道自己的心

    就是真正的佛

    你不知道自己的性

    就是真正的佛法

    你想要求法

    反而離開所有的聖人

    佛也是聖人

    你想要求這個佛

    你沒有去觀察你自己的心

    假使若有人說//我的心外面有佛

    我本性外面有佛法

    而且你又這樣//固執這個道理

    你想要來求這個佛道

    假使說你一輩子

    你來燒身煉臂

    怎麼樣叫做燒身煉臂

    一種佛教流行什麼

    這個指頭用布纏得緊緊的

    沾油來火燒

    有的燒手臂有的燒腳

    若比較簡單的都燒指頭

    有的出家人十根手指頭//燒得光溜溜

    叫做燒身

    燒那個身體或是敲骨出髓

    說你骨頭敲斷//那個骨髓拿出來

    刺血寫經

    手指頭咬破//那個血水拿來寫經書

    整天 整夜都不睡//只有一直坐

    一天吃一餐

    卯齋 卯就是五點到七點

    卯齋就是代表早餐

    說你一天吃一頓早餐

    而且呢 你要讀一大藏經

    一大藏經多少呢

    這麼厚//光是一本經書面

    一冊的經書裡面//有時候就有好幾十部的經

    總共有一百本

    你來我那裡就有一部

    那些若要讀要讀多久

    都不用去研究

    只有讀到那些字知道

    光是用讀的要讀五十年

    說你讀一大藏經

    來修種種的苦行

    好比什麼

    沙子拿來蒸成飯來吃

    來吃沙子

    你是多餘的忙碌啦

    假使你若知道//你自己的本心

    你可以用很多很多//無法計算的法門

    無法計算的道理

    你不用求 自然就得到了

    這樣你就知道

    知道說離開心的外面

    根本就沒有佛可以成就的

    李老師講解

  • 7 年前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求證真實佛法

    如是這時,《佛藏經》正法殊勝因緣難值遇: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自2013/12/17 開講,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 7 年前

    換言之,「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

    若,所認知的是「無生」、「無滅」不等於「苦」、「無常」時,

    可能要考慮是否《大智度論》說錯了。

    = = =

    《大智度論》:「一切諸法性有二種:一者、總性,二者、別性。

    總性者,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入無出等。」

    這裡所講的皆屬於「一切諸法性」,諸法空無自性。諸性皆空。性空不可得。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9-22 20:18:06 補充:

    心與性的關係˙˙˙對學習佛法好像很重要˙但是好像很難分辨˙˙˙˙

    性是體、心是用。

    這裡所講的「性」,即是「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

    諸佛由佛性所生,心即佛、佛即心,故佛心(用)乃佛性(體)所生,體因用而顯。

    言雖殊,實為一體,因未曾相離。故言體用如如。猶如燈(體)火(用)。

    法即是心義,性因心義而顯。顯諸佛如來法界身。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9-23 22:22:22 補充: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吾以此句來說明心與性。

    為何說無差別呢?因為皆具有佛性。佛性為本體。皆為佛性之用(作用),故說無差別。

    ※眾生因有無明妄想心,故名眾生。無明實性即佛性。有佛性故有無明。

    ※諸佛如來因無一切心,永斷滅理事二障,故而無礙。乃覺性不動,覺性即佛性。

    ※心者,依自性,而有「見性、聞性、覺性、知性、識性、善性、惡性 . . .。」

    所以說︰「一切惟心造」,心生性隨。心因性,而成一切相。成就一切法。

    性因心,而成凡成聖。性本寂滅無動,因心動而起生滅(凡),因心不動而寂滅(聖)。

    明白心能成就凡聖(明心),皆因性體而妙有(見性)。

  • 成一切相是心~~~~~但心本無生.因色而有.故是幻有.

    離一切相是性~~~~~但性本如如不動.非離相而得.

    心與性同體異名.在於用則有別.

    管見

    2014-09-22 22:06:49 補充:

    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本體」者;佛性也。

    「心」者 ;集起之義。根觸塵生識,此緣起稱為心意識。故說成一切相是心。

    但色相本身不會自言是色相,是因心而成相。

    心本身不會自言是心,是因有相才成心。

    色相是妄,其性本空;故無色相可得。

    既無色相可得;心何曾有生。

    故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2014-09-22 22:07:16 補充:

    「性」者:不動、不變之義。

    在本如如不動的絕對本體,是本清淨無一切相的,

    是一物不為;一法不立的。故說離一切相是性。

    此本如如不動的絕對本體,本自俱足一切智,

    故說非離一切相而有性可得。

    故云: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淺說管見

    2014-09-22 23:37:20 補充:

    學人心意識.常落於順逆相爭.故所以不如.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

    不知,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管見

    2014-09-23 11:40:49 補充:

    「本體」者;佛性也。「心」者 ;集起之義。根觸塵生識,此緣起稱為心意識。故說成一切相是心。

    ------

    此處,好像沒有提到師師密付的「本心」是什麼?密付應該不是指「心意識」?

    覆:

    諸佛與眾生同是一心.別無諸法.

    <心>不曾生不曾減.無方所.不屬有無..故以密付為傳

    何為密付?<默契>是也.契亦無契.

    何謂<默契>?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是也.

    師兄有會意嗎?點頭或微笑皆是<默契>是也.

    2014-09-23 11:52:37 補充:

    2.是因心而成相...是因有相才成心。

    ------

    是否意味,心為因,成相為果;有相為因,才成心為果。

    ==

    覆:心若有生即落能所..能所乃相對生滅.故是妄

    問題一,何者才是真正的了因?何者才是真正的正果?

    ==

    覆:本來心本俱足一切.非了因證果而得.故經云:無智亦無得.

    問題二,若因果不二,「心」「相」變成同體,那麼密付的「本心」又是什麼?

    ==

    覆:<本心>不是什麼,亦沒有什麼.因本心假有名.不可得也.

    管見

  • 7 年前

    性這個字其實不能單獨使用

    因為它只是一種印象 對某事物的一種印象

    也可以說是對某事物的一種描述

    例如人與人性 佛與佛性 心與心性

    兩者必定是不同的意思

    人性是對於人的一種描述

    佛性則是對佛的描述 心性則是對心

    所以 性 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它代表的就是某種事物的意義

    我們對事物的了解是來自於事物的作用

    佛者覺也 所謂覺則是指學習能力

    所以佛性的作用就是學習能力

    所以當我們在學習事物的同時

    也要具備能觀察 學習 是如何發生的

    一般人光是要學習一件事就已經無法分心了

    何況還要再觀察 學習 這件事呢

    有多少修行者真正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麼呢

  • 7 年前

    心與性的關係˙˙˙對學習佛法好像很重要˙但是好像很難分辨˙˙˙˙

    先了解身心內涵和外在環境的關聯

    身心內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外在環境:色,聲,香,味,觸,法(六境)

    學習佛法第一堂課:六根六境的因緣關係

    2014-09-22 18:44:41 補充:

    心與性的關係˙˙˙對學習佛法好像很重要

    佛法不是唯心論

    對學習佛法而言,甚麼才是最重要的呢?

    因緣法、緣生法才是最重要的

    2014-09-22 19:40:08 補充:

    心與性的關係˙˙˙對學習佛法好像很重要

    佛法也不是講那個古典奧義書所談的清淨的本性、本心、本體(Atman)

    佛法講的重點,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境(色聲香味觸法)的關聯

    我們的眼睛是不是喜歡看美好的景色或美女帥哥!

    我們的耳朵是不是喜歡聽優美的聲音,卻不喜歡吵鬧不悅之音!

    我們的鼻子是不是喜歡聞香味卻討厭聞到令人作噁的臭味!

    對於喜愛的就心情好,對於厭惡的就心情差,我們的心情就被外在環境所左右。

    2014-09-22 19:47:33 補充:

    為了喜好的去追求

    為了厭惡的而生氣或憎恨

    如是種種而煩惱痛苦不斷

    學習六根對六境的關聯、關係為何!

    充分了解後,就能於日常生活中進行禪觀,觀因緣,修因緣觀。

    即能於當前息苦斷煩惱

還有問題嗎?立即提問即可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