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研究經典的迷思!
幾千年來的流傳又經過了翻譯者翻譯之後直到今天好像原創者只說而不做(都是由弟子所記錄)展轉至今在每一國度每一國家又再翻譯˙然後各前輩又產生不同論述!如此˙當後者想要以經典做為修行悟道依據!是否與原創者傳道者講經說法者有所差距?
11 個解答
- 心海易點靈Lv 61 十年前最愛解答
有緣的朋友您好.末學隨緣隨喜回覆:
您說的沒錯!!佛陀早知道了!!
所以佛就說了以三法印印持經典。
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又說了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也說了:
以四念處為住,以法為師.以戒為師。
四念處為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佛陀於原始佛教阿含經又說:
人生的過程、天下萬物的道理都是如此.要靠誰呢?
要靠自己!
要『以己為舟、以法為舟』 呀!世間如大海.從此岸到彼岸很辛苦.在大海中的小島上可稍為休息,然後再往前邁進。
總之.事事都要依靠自己啊!」
「人人都要『三自皈』── 因為人的本性即為佛性.所以要皈依於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人人都應自覺.不可以想要依靠別人。」
以上淺見供您參考~
阿彌陀佛~
無患子合十2011.4.11
- 淨覺Lv 51 十年前
當後者想要以經典做為修行悟道依據 是否與原創者傳道者講經說法者有所差距?
世人讀經,專在文字上求之。以為已明其義,實萬萬不可。
佛要修行人,從文字起觀照,不用觀照功夫,凡情不能轉。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所謂消歸自性,然凡夫却觀照不到,完全是黑漆桶,完全是妄心。惟有依照佛說去觀,即先就佛經文字用功。如應如是降伏其心句,凡情度之,當然有許多解釋,此要不得,應除去之。再想又有別種境界,又要除去,想而又想,皆要不得。愈想愈進,久久如呆。妙處即在呆字。古人云,須大死一番,死者,即死此妄心。如此用功,或半年,或一年,忽然開悟,出於意外。要請善知識,證其合否。如無善知識,則以佛經證明,倘佛經上無此境,仍是凡情卜度。如此則心中妄想打斷不少,雖不即是消歸自性,而已消歸不少。
如此行去 則應無上述之疑 共勉之!!
資料來源: 金剛經講義 - 段王爺Lv 71 十年前
回答007說的一針見血
佛陀證得一切智,所以知道未來眾生的困擾
所以傳下三法印,好讓未來眾生有所尊循
但三法印竟然也有迷失
佛陀傳下的三法印是:無常,無我,苦
佛陀弟子目腱蓮尊者傳下:無常,無我,涅槃
佛陀弟子都證得至少初果
初果就是"苦邊"(苦無邊處的苦邊)
所以接下來二果,三果的修行者,看不到"苦"而是看到涅槃寂靜
目腱蓮大弟子對他的弟子(初果以上的行者說:無常,無我,涅槃
與佛駝所說並不相悖
...與網友分享
2011-04-12 00:21:11 補充:
雜阿含785經
...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正盡苦、轉向苦邊",..個人覺得該行者至少已證得初果(若有缺漏,請惠予告之)
- ?Lv 61 十年前
釋迦摩尼佛說末法期又稱末劫期,他的法就
不靈了,也就是不能度人了,還提到優曇婆
羅花出世,未來佛彌勒佛,又稱轉輪聖王,
也有稱金輪王,已下世傳法度眾生。
有心修行、修道的人,應該遵照釋迦摩尼佛
的指示快去找未來佛彌勒佛,又稱轉輪聖王
轉世下凡的聖人,跟著真佛轉世下凡的聖人
修行佛法,才能達到出三界,修得佛果。
資料來源: 網路 - 融空Lv 71 十年前
「經教」能不能算是一種修行的行法?恐怕這在歷史上還沒有人正式去面對過。由於知識的發達,很多偏向於「慧門」的同修,就忽略了「定門」的存在性,變成否認「定慧等持」的重要性,主張只要「慧門」能夠開悟就好了。只有「慧門」能不能開悟呢?假如只有「慧門」就能夠開悟的話,那麼「定慧等持、福慧雙修」不就都是多餘的了?
「經教」假如是行法的話,那麼看書、聽經還是修行,透過「經教」本身也是「定慧等持」,要先有這種認知,但不要認為經教也是一個行法,那我來聽經就能開悟了。聽經只能說是知道了,但知道不算,要做到才能叫做「修行」。而「修行」是要去實踐的,我在聽、講、讀、寫的過程當中,能不能去實踐?
如何進行「經教行法」?它比禪修、密法來的更抽象。如果從禪法、淨土、密法跟戒律當中抓不到重點,那麼「經教」這個行法更是抓不到重點,因為它不像「禪法」要打坐,然後「置心一處」那麼具體,它也不像密法有個「音聲平衡點」,這部份比起世間的種種已經非常地微細、非常的抽象了,但比起「經教行法」來講它已是很具體了。因為「經教行法」沒辦法提供「置心一處」在哪裏?或者一個「音聲平衡點」,它必需靠自己去找到自己的「心路軌跡」。「經教行法」是華嚴當中最特殊的一個行法,也只有華嚴有這個理論,因為它屬「事事無礙法界」。「經教行法」是直接從「事相」上來下手的,所以看表相它很具體,但要看實像它摸不著,因此,「經教行法」很容易掉入所謂的把柄上面,「事事無礙法界」省掉幾個字,就成了「事法界」。如果修行的「心法」掌握不到,只能在「事法界」裏轉,那就是「修養」而不是「修行」了,這是華嚴宗最大的特色,「經教行法」之所以能夠展開,不是沒有道理的。
透過這一些事相,首先要把它區別出來,一個是「教理」,一個是「教相」。假如「教理」能夠完全通達而沒有偏差就叫「理法界」,名相要能夠很明確的表達出來。譬如,什麼叫「菩提心」?修行第一個要通達菩提心,通達以後才修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這是一個疑情,如果連「教相」都不通達,那「教理」就更不用講了。今天談的是經教行法的「事事無礙」,我們叫作「事事圓融」。從凡夫的境界來講叫「事法界」,羅漢的境界叫「理法界」,菩薩的境界叫「理事無礙法界」,法身大士的境界叫「事事無礙法界。」一般人認為華嚴很難,因為它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要怎樣進行呢?因為講不清楚,所以覺得難。我們是超越、跳躍過這樣的一個標準,重新跟各位整理清楚,所以其實也不難,但是有幾個關鍵一定要掛上去,否則確實做不到,所做的都屬「事法界」,不是「事事無礙法界」。
從經教行法的立場來看,關鍵點就在於一定要通過「理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當中的關鍵就是「理法界」,就是「從果向因」一步一步走下來講,以往一般行法都是「從因向果」,我們現在是從果向因講下來,這「次第」的感覺要弄清楚。「事事無礙法界」是我們腦筋裡頭所能想像跟推理的最高境界,這是腦筋思惟的極限,甚至於沒有辦法去思考它。 整個修行訓練的過程中,經教行者是很嚴酷走過的,這當中所遭遇挫折,不一定有辦法請敎他人,也不見得問得到,但是自己一定要做一遍,這基礎是一個根本。如果不走通,事跟理不能圓融。我們已講過,禪修一定要置心一處,不能置心一處不叫修行,尤其是禪法。如何置心一處呢?首先要找到心,然後確定把心安置在哪一處,「心與處」也就是「能與所」,要能確定,能所合一才叫置心一處。
- charlieLv 71 十年前
這是眾生的[福報]問題....不能生於佛世!!
末法眾生只能這樣...多繞一些圈圈的修持!!
話說回來...釋迦佛在世,印度也有十分之九的人...沒有機緣學佛!!
總是[[緣起世間的眾生]]!!
- 柳一刀Lv 71 十年前
一個師父說法,十個徒弟學習,
最後十個徒弟可能會得出十種不同的體會。
不管現今經典上和佛陀原意差了多少,
這我們已不可考,
不過我認為也不必太理會這個,
我們需知道造經者都非氾氾之輩,
起碼都是開悟的大師級人物,
就算是經典寫出來的只是他們自已的意思,
那也非常足夠我們後生小輩學習的了。
不過有個常識需注意,
經典是流佈在外的,
任何外道都能取得並且盜法的,
所以造經者只會在經典上記戴要義,
卻不會記錄修持方法,
修持方法需要師徒口耳傳授,
從經典上是找不到的。
- taoLv 71 十年前
壇經的提醒:世人外迷著相〈經文〉,內迷著空〈所知〉;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即時跳出文字思路的侷限,好好讓自己稍加放鬆忘記一下重新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