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
Lv 6
? 發問於 社會與文化宗教信仰與靈性 · 1 十年前

為何七大皆具不可思義

原典出自【菩薩善戒經卷第七菩薩地功德品第二十】,節錄原典如下:

云何名大乘?

有七事大故名大乘。

(括號處均為末學淺見,原典中無,請記得略去)

1. 一者法大。

法大者,菩薩法藏於十二部經最大最上故名毘佛略。

(菩薩的經典甚深廣大不思議,此處請參考註釋)

2. 二者心大。

心大者,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心量廣大不思議)

3. 三者解大。

解大者,解菩薩藏毘佛略經。

(能解法中之最深義,入深法藏不思議)

4. 四者淨大。

淨大者,菩薩發心已其心清淨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心清淨不思議)

5. 五者莊嚴大。

莊嚴大者,菩薩具足功德莊嚴智慧莊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行萬行而自莊嚴,他莊嚴,圓滿成就不思議)

6. 六者時大。

時大者,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三阿僧祇劫修行苦行。

(修行久遠不思議)

7. 七者具足大。

具足大者。菩薩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自莊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圓滿成就不思議)

法大、心大、解大、淨大、莊嚴大、時大。如是六大名之為因。

具足大者名之為果。

請問:為何七大皆具不思義

5 個解答

評分
  • ?
    Lv 6
    1 十年前

    莫作是言,莫作是念

    我在等佳解出現!

  • 1 十年前

    請問:為何七大皆具不思義

    說到這個娑婆世界啊,真是五慾沉淪,

    要斷難以斷,要除難以除,

    總是有原因有理由,

    能排除萬難不去思不去想,不受人情牽連,

    真是不容易,

    所以得一大已經不容易,

    還何況七大呢???

    秉公你說是不是?

  • 1 十年前

    【涅槃云所言大者】下,證上二義︰<一>證常義.<二>【又云大者,其性廣博】下,證上遍義。<一>證常義者︰即涅槃第三名字功德品云「佛告迦葉.是經名為大般涅槃.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義味深遠.其文亦善.純備具足清淨梵行.金剛寶藏滿足無缺.汝今善聽.我今當說.善男子.所言大者名之為常.如八大河悉歸大海.此經如是.降伏一切諸結煩惱及諸魔性.然後要於大般涅槃放捨身命.是故名曰大般涅槃」。釋曰︰彼經具釋大般涅槃.今但取其大字.約體不變,故名為常.以性出自古,非造成故.故生公序云「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則無差.悟豈容易.不易之體湛然常照.但從迷乖之,事未在我.苟能涉求,便返迷歸極.歸極得本,而似始起.始則必終,常以之昧.若尋其趣,乃是我始會之.非照今有,照不在今,即是莫先為大。既云大矣,所以稱常.常必滅累,復曰般泥洹也」。正順今意。涅槃第二十五亦云「所言大者,大名不可思議.以體絕常境故」。言【如人最長】者︰謂無一法先法界故.故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釋曰︰彼以虛無為道.理異釋門.言可證此。 相大︰謂恆沙性德無不具故.互相即入,微細重重等,具十玄門,皆其相故.即經方字。方者,法也。相大有二意︰【恆沙性德】與起信同.【互相即入】下,即顯圓教事事無礙,亦性具矣。然遠公釋涅槃亦明體相用︰體約性淨涅槃、相約方便淨涅槃、用約應化涅槃.此通因果。今明所證法中有三,故不同彼。

    用大︰謂業用周普,如體遍故.即經廣字。涅槃云「又大者,能建大義」.即是約用。良以涅槃無廣,廣與大同,故以廣釋大.方廣無大,大與廣合,故以大釋廣。今經具有故各配之。

    果大︰謂智斷依正,普周法界故.

    智大︰謂大智為主.運諸萬行,遍嚴一切,無所遺故.

    教大︰謂一文一句無不結通,遍於一切,十方三際重重無盡故.

    義大︰謂所詮法盡窮法界.乃至帝網無所遺故.

    境大︰以上法門普以無盡眾生為化境故。

    業大︰謂盡三際時,窮法界處,常將此法利益眾生無休息故。如攝大乘等七種大性不離於此。

    【如攝大乘等七種大性不離於此】者,結會他文︰而言【等】者,等取雜集瑜伽般若.大同小異.攝大乘第一,釋大乘云「若廣釋者,七種大性共相應故」.不廣說之。瑜伽四十六云「一、法大性.二、發心大性.三、勝解大性.四、增上意樂大性.五、資糧大性.六、時大性.七、圓證大性」。雜集十一說七大性者「一者境大性.二者行大性.三、智.四、精進.五、方便善巧.六、證得.七、業」.彼論云「何等名為七種大性︰一者境大性︰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精進大性︰於三大阿僧企耶劫方便勤修無量百千難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證得大性︰證得如來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若般若無著論七大性者「一、法.二、心.三、信解.四、淨心.五、資糧.六、時.七、果」.此與瑜伽大同。若與對法會者。一、法︰即雜集境大性.緣大教法而為境故。二、心︰即是行大性。即由淨心行二利行故。三、信解︰即智大性。信解與智,於境印持,於境決斷,大意同故。四、淨心︰即精進.由精進練磨令心淨故。五、資糧︰即是方便善巧。由大悲般若而為方便,與無住涅槃為資糧故。六、時︰即雜集第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盡未來時,建立佛事而為業用故。七、果︰即雜集第六證得大性。謂證佛功德而為果故。雜集據依體起用,得果不捨行因,證居其先。般若論中,約時通因果,故果居時後。餘之次第,二論意同︰謂依教起行,達甚深理,精進長時,不滯二邊,證大勝果,窮生死際,建立佛事,故名為大。雜集即是對法.瑜伽大同般若。今疏總會上十大義為七種大性攝︰一、體大︰即第三智大之中所知無我之理.二、相大︰亦所知攝.亦法大性.即境攝故。三、用大,即方便大。而是即體之用.亦境攝故。四、果大全同.五、因大,攝其五大性︰(一)發菩提心,即是心大.(二)起解者,攝勝解大.(三)行願證,並是行大,是十地因證,非果證故.(四)精勤匪懈,即淨心精進大.(五)成就諸位,即攝資糧大。六、智大全同.而義小異,通了性相因果等故.七、教大,即是境法大性.八、義通前六,但除教故.九、名同雜集初一,而義同時大,及與方便善巧.十、同第六,而具含二論時業二名。為對題中七字攝十,故有開合及次第不同.而義無違.故云七種大性不離於此。或相大一種,二論略無,理亦無失。又通約十大,教旨小殊,不妨有異。

  • Lv 7
    1 十年前

    哈哈哈~人心隔肚皮....末學哪能臆測.......呵呵.......

  • ?
    Lv 7
    1 十年前

    1. 一者法大。

    法大者完具者 ,菩薩法藏於十二部經最大最上故名毘佛略。

    ﹝菩薩的經典甚深廣大不思議,此處請參考註釋)

    2. 二者心大。

    心大者,心大: 一者心多、貪婪者。二者心好、支建者。

    貪婪者三藐.....

    支建者三菩提.....

    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心量廣大不思議)

    3. 三者解大。

    解大者解過與不及者、解除過與不及 ,解菩薩藏毘佛略經。

    (能解法中之最深義,入深法藏不思議)

    4. 四者淨大。

    淨大者專某謀自我長進者 ,菩薩發心已其心清淨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心清淨不思議)

    5. 五者莊嚴大。

    莊嚴大者慎謀能斷者,菩薩具足功德莊嚴智慧莊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行萬行而自莊嚴,他莊嚴,圓滿成就不思議)

    6. 六者時大。

    時大者去、來無礙者,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三阿僧祇劫修行苦行。

    (修行久遠不思議)

    7. 七者具足大。

    具足大者。菩薩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自莊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思議者本能行事。

還有問題嗎?立即提問即可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