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探討中國禪宗之「明心見性,悟自本心,識自本性」之流變!?

更新:

1,「本心」一詞,首見於先秦《孟子.告子上》,原文是:「此之謂失其本心。」

原意是指一個人的「天性」或是本具的「天良」(上天賦予的良知本性)。本心在中國歷代哲學家或典籍中的意義甚為寬廣,大抵上可見「本意」,就是本來的心願。或是說明一個人的「真心」,也就是真實的想法。

2,作「本來心行」解:《中阿含經》卷52 中說:「不順法行而說違犯,賢者於後還得本心。」是相對應違犯戒律後的返還。

3,作「本來心地」解:「不愚不癡,亦不顛倒,自住本心,自由自在。」是指心行的本然狀態。

4, 作「本來心意」解:《大般涅槃經》說:「飢渴苦惱心亂言語,非我本心之所知也。」是指心中本來的想法與意識。

5,作「本來心願」解:《地藏菩薩本願經》說:「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是指心中本來預想的心願,或是指發菩提心的發心思想。

6,作「本來心性」解:《楞嚴經》說:「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是指眾生本具的佛性,亦是指本來的心性。

更新 2:

7,《壇經》之版本。

胡適: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寶本,明藏本

印順導師:曹溪原本 南方宗旨本 敦煌本 惠昕本 至元本

8,《壇經》(宗寶本):「本心」之說,在宗寶本《壇經》中可以視為五祖弘忍的主要教示,

特別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一句,點出了「識本心」為禪宗修持的第一要務。

9,「見本性」即是「識本心」,而且是要「自悟」(自己領悟)。然而,「見本性」是否就完全等於「識本心」呢?

10,「本性」應是指眾生本具的佛性,那是成佛的第一因,也是成佛的可能性,那是具備「覺悟」的特性;

11,「本心」應是指眾生本然的心地,未受無明煩惱染污的本來面目,那是具備「清淨」的特性。兩者之間,恐怕仍有先後表裡的纖毫的差異!

12,《壇經》(宗寶本):完全消解了「本心」與「本性」微妙區別的可能性,

以一句弘忍的「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即將「本心」與「般若的本性」統合了,

形成了本心中的本性,其中「心」是包含一切的,「性」是屬於般若實相的。

更新 3:

13,《壇經》(敦博本)中「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

《壇經》(宗寶本)說:「佛 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將「佛佛」與「師師」劃上等號,又將「本體」等同於「本心」,意思是說諸佛與禪宗祖師傳授的是形而上的實有之「本體」,而此「本體」即是「本心」。

14,《壇經》(敦博本):「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一句,主張宇宙萬法一 切都是眾生自己本性的流露,這是強調「自性」包含了萬法,在此「自性」並無 「創生」的意義。

15,(宗寶本)卻說成「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這是將「本心」提昇到具有「創生」的能力,甚至引出佛經「心生種種法生」為論據。

16,敦博本中「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這是強調修行者自己本身的主體性,也就是說「禪法」是可以「以心傳心」,這是指修證的路徑與方法,是可以由老師傳授給學生,但還是要靠修行者自己的覺悟。然而,宗寶本卻是說成「佛 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將「佛佛」與「師師」劃上等號,又將「本體」等同於「本心」,意思是說諸佛與禪宗祖師傳授的是,形而上的實有之「本體」,而此「本體」即是「本心」。

更新 4:

17,中國哲學史:「本體」(體)與「工夫」(用)非常重要的一組範疇,兩者不能獨立存在,況且形而上的本體,必須經由形而下的工夫才能顯發,換句話說,「以用顯體」的工夫在實踐上是比「本體」來得更為重要。

18,陸象山:「本心」是「心之本體」,這是「體」,「發明本心」為「用」。

19,王陽明:「良知」為「心之本體」,這也是「體」,以「致知」為「用」。

20,惠能與王陽明本心說最大的差別是惠能以佛教的「悟」與「解脫」為終極的訴求,王陽明則是以儒家孟子學說的「良知」為其實質的內容,雖然在形式上有頗多相近相似之處,但是實際的內容卻有很大的差異。

21,中國禪宗:揉合道家思想的禪法之說,如下!

甲:遺則(『傳燈錄』作「惟則」),『宋僧傳』:「則既傳忠之道,精觀久之,以為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而未嘗無物也。此則聖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知之矣」!

乙:傅大士「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

更新 5:

丙:『宗鏡錄』:「無生義云:經云持心猶如虛空者,非是斷空,爾時猶有「妙神」,即有「妙識」思慮。……經言:若識在二法,則有喜悅;若識在實際無二法中,則無喜悅。實際即是法性,空(性)識即是「妙神」,故知實際中含有「妙神」也。

丁: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無形,真空無名。無名名之父,無色色之母。為萬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

戊:『宗鏡錄』:「龍牙和尚云:……「道」是眾生體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滅。喚作隨流之性,常無變異動靜,與虛空齊等。喚作世間相常住,亦名「第一義空」,亦名「本際」,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脫,亦名菩提涅槃。百千異號,皆是假名,雖有多名而無多體。會多名而同一體,會萬義而歸一心。若識自家本心,喚作歸根得旨」。

更新 6:

己:法融引玄學的「道」於佛法中,以「道」為佛法根本,契悟覺證的內容。法融從道來看一切,從眾生來說,如『宗鏡錄』說:「牛頭初祖云: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眾人得之,道即有窮。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數。若總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萬行虛設。何以故?離一切限量分別故」

庚:『絕觀論』說:『三三「於是緣門復起問曰:道者獨在於形器(一本作「靈」)之中耶?亦在草木之中耶?入理曰:道無所不遍也」。三四「問曰:道若遍者,何故煞人有罪,煞草木無罪?答曰:夫言罪不罪者,皆是就情約事(中略)經云:於一微塵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皆如也,一切眾生亦如也。如,無二無差別也」。

更新 7:

22,禪風的對立與南頓北漸

直說:「保唐寺無住和上,每為學道四眾百干萬人及一人,無有時節,有疑任問,處座說法,直 至見性」。

巧說:「我於此門,都不如是。多人少人,並皆普說。……過去諸佛說法,皆對八部眾說,不私 說,不偷說。……上中下眾,各自領解」。

隨相:「若求無上菩提,要先護持齋戒,乃可得入」

破相: 「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自性無非、無亂、無癡,念念般若觀照,當離法相,有 何可立」

尊教:「知識!若學般若波羅蜜,須廣謮大乘經典。……明鏡可以鑒容,大乘經可以正心。第一 莫疑,依佛語,當淨三業,方能入得大乘。此頓門,一依如來說,修行必不相 喿」

慢教:說道修行得佛,有修有證,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是佛說,是不了教語,……是凡夫前 語(第一)。不許修行得佛,無修無證,非心非佛,亦是佛說,是了義教語,……是地位 前人語(第二)。……但有語句,盡屬不了義教……了義不了義教,盡不許」(第三)。 「如今鑑覺是自己佛,是初善。不守住如今鑑覺:是中善,亦不作不守住知解,是後善」

更新 8:

重定:「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原作「去」)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 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

輕定: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辯別。 ……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為陰界五欲八風之 所漂溺」

23,神會:宣說「南頓北漸」,初發心「一念相應」,「唯存一念相應,實非 更有階漸」。「一念相應」,就是「無念」。只此「無念」,「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 假其他方便的,是頓。

神秀:的禪法,是:「專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趣定之前,萬緣盡閉;發慧之後,一切皆如」。普寂他們是:「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

更新 9:

24,結論:佛陀之前就有「冥諦,梵天」等等之【恒有不變】,「真如本性」的主張,佛陀根本就否定此論說,而發現【緣起】法,學禪者,還繼續堅持有【恒有不變】「真如本性」,「妙神」,「妙識」非是因緣所生法、非生滅法、非變異法,「如」是超越因緣不因緣的,故楞嚴經說:如來藏妙真如性,非因緣非不因緣。這些,若不知是佛的方便善巧說,則與外道有何異?法門,派別,.見地,雖有不同,.皆以佛說三法印為宗旨,「緣起無我」是我佛門,不共他教之最高境界,智慧也!.這是無可置疑的!

2 個解答

評分
  • ?
    Lv 7
    5 年前

    「明心見性,悟自本心,識自本性」之流變 ?????????????

    不管是禪宗 或小乘經 都是直指【第一義】

    經文白紙黑字 第一義 = 法身 = 佛性 = 本心 何來有流變 ????

    《如來初說阿含經 出家之人 為求勝義 度生老病死 》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七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出家之人。卑下活命 剃髮持鉢。家家乞食 如被噤呪。

    所以然者。

    為求【勝義】故。

    為度【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 究竟苦邊】故。

    【勝義】= 【第一義】= 【佛性】=【本心】

    《如來中說阿含經 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 》

    ● 雜阿含經卷第十 (二六二)

    如來 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

    所謂

    此有故 彼有。

    此生故 彼生。

    謂 緣無明有行。乃至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所謂

    此無故 彼無。

    此滅故 彼滅。

    謂無明滅 則行滅。乃至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中道】= 【第一義】= 【佛性】=【本心】

    《如來後說阿含經 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 》

    ● 増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是故阿難 當建此意。

    我釋迦文佛 壽命極長。

    所以然者。

    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

    此是其義 當念奉行。

    【法身】= 【第一義】= 【佛性】=【本心】

  • 5 年前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論是哪個宗派、個人或者論述文字記載等等。只要是「明心見性、悟自本心、識自本性」、不過是【同一個人換了不同的扮相】而已。只要能吃飽、菜色風味不同百花齊放而已。

還有問題嗎?立即提問即可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