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阿里
Lv 5
阿里 發問於 藝術與人文歷史 · 8 年前

有關於盛世、人口、糧食之間的關係

很久沒在這邊發問題了,畢竟不太喜歡抄來抄去的答案...

大家覺得所謂的盛世是"人"影響的因素比較大?

還是"自然"因素影響的比較大?

我們首先臚列中國古代的盛世有"文景之治"、"東漢初章、和時期"、"西晉初太康繁榮(?)"、"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以下省略

綜觀所謂的盛世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大戰亂之後的大統一,

通常在大統一之後會進入一個侵略性王朝階段,

然後在擴張到某一個階段之後急速下滑不繼續成長,

在北宋以前古中國人口極限大約在5500W人上下,

超過後就開始發生飢荒、天災、匪亂、外族入侵,

我認為依據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來看五千五百萬人是所謂的人口飽和狀態,

讓中國的農民不得不向外開發之後開始與外族有摩擦,

又因為人口眾多在遇到天災時糧食的承受力下降,

勢必...引發各種匪亂

所以我本人覺得"自然環境"影響比"人"的影響為大,

有些開國之君或是人口眾多的時代君主並非特別的能幹,

但是從經濟跟軍事實力來看卻異常強盛,

如東漢桓、靈二帝時是兩漢人口最多的時代,

西晉之初太康年間人口翻了兩倍,

似乎只要解決糧食的問題中國幾乎不太發生內亂,

而因為兵源充足的關係外患即使造成損失也能迅速彌平,

如"兩宋"、"明",

除了糧食問題外還有所謂的間冰期內的小冰河期,

造成北方蠻族因水草南移壓迫到中原民族,

而中原也因為冰河期造成的季風南移雨量不足造成乾旱,

然後就是一連串的乾旱、蝗災、大飢荒、戰亂最後再強大的王朝也完蛋...

更新:

其實我覺得"宋代"所受的自然因素也不小,即唐代以後長安不再為首都,是一個轉捩點,個人推測是經濟重心南移跟水稻的引進

水稻生長環境必須是水田,所以整個中國都把重心往東南方移動,在水稻引進之前關中弱少雨則發生大旱、即使只是稍稍欠收整個李唐王室還要前往洛陽"就食東都",已經明顯的表示關中的自然環境無法容納大量人口

而宋代時洞庭湖曾經面積大減、湖面結冰,整個北中國進入相對寒冷的時代

還有我自己的感想是,古代中國(漢人建立王朝)的疆域甚至跟可種植農作物的區域有很密切的關聯...而所有的戰爭最後指向的矛頭都在爭奪糧食...

更新 2:

這還延伸了好多問題...像是中國因為自然環境的關係成為不斷移入的地區,以及中國北方蠻族每每更迭後,馬上又有新的政權補足真空地帶,好多的問題若用自然環境來解釋似乎都說得通了

更新 3:

我非常同意資源重新分配這一個論點,

因為古代階級社會資源嚴重分配不均,

當僧多粥少的時候這些貴族如果依然想要掌握龐大的資源時,

一定會排擠到其他人的生存權,

像是部分朝代農民大量流離失所沒有田地耕種,

才引爆一連串事件造成王朝覆滅,

然後進入下一個循環,

這個我想還是回到了馬爾薩斯理論地力的問題,

其實我下一個想提的問題也是有關...

像是16世紀歐洲大量移民及侵略也跟地力有關,

還有像是為何中國沒辦法產生像是羅馬帝國這種千年帝國?

他跟自然環境的因素...有時候越想越多都可以寫論文了哈~

更新 4:

其實我想總結的是自然環境會影響人口最大量,

我們認識的盛世都是在人口達到飽和之前的成長其那一段,

人口的總量跟糧食產量有絕對關係,

也就是說人口在達到飽和之前是每個人都平均能獲得資源的時期,

所以幾乎每個人都發揮最大的效益,

但是當土地不足以乘載大量人口的時候超出土地乘載能力,

這時候這個國家就像是一個跑幾步就氣喘吁吁的胖子一樣,

1.盛世必須建立在人口未達飽和的狀態,因為我覺得有些君主很無能很王八可是時代背景就是讓他成為盛世之君

2.人口多寡與盛世無關(有時候是致命傷)

6 個解答

評分
  • ?
    Lv 7
    8 年前
    最愛解答

    這要分為幾個區塊來討論

    首先,人口的分佈與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是必然,地理因素是其一,氣候因素是其二,這兩者直接反影在土地的生產力,而土地生產力決定可養活的人口數,地理因素較穩定,變化少,不過也偶有例外(如黃河改道),氣候因素有周期性,但也會受人為因素影響,過度的斫伐林木與放牧而做成土地表植被不足土流失而荒漠化。

    土地的生產力在長期可因生產技術提升而增加,短期則視作固定不變,所以用人口作橫座標,土地生產力作縱座標可得出一拋物線,在土地生產力未達高峰前,人口增加會讓生產力增加,但當人口超過某一上限時,土地生產力厲而下降了。

    土地不能養活的人口必須往外發展,但受到地形的限制,人口只能由西北向東南移動,而東西人口也飽和後,只能往海外移民。

    中國是統傳的農業社會,密集式耕作才能有最大產出,所以農耕技術不斷的改良,,土地的總生產力也在緩慢的提升,隋唐朝以前的可養活人口上限是五千萬,到了北宋已經突破,南宋時期在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大理四國實際人口總數估計達到一億四千萬人。

    當人口增加後,部份人能離開土地事次級生產,小作坊手工藝和其他加工產業與精緻化產業,從唐朝以後還有國際貿易出現,但從國外 輸入的都是消費品,奢侈品與貨幣,卻沒有輸入農產品,所以貿易帶來財富卻不能提高人口上限。

    如果將人口留置在土 地上,易控制穩定性高,人口一旦離開土地就會形成不能控制的流民,當某地區的土地因短期突發狀況導至生產力下降(自膾與人為因素均可),能養活的人口數銳降,就會產生大量流民向周圍地區沖擊,做成連鎖反應而不可收拾。可見人口多與國家強盛不能對等

    ,過量的人口卻是國家從高峰期急轉直下的原因。

    誠如版主所說,國家始創期都是經歷動亂之後,人口銳減,所以建國之初,每個人都可以分配到較多的資源,有發展的空間,每個人都可以有理想有目標,此時總土地的生產力大於總人口的生產力,人口增加有利於生產力的增加,但當人口膨脹至上限時,人口增加對土地生產力卻沒有幫助,部份人離開農耕而轉為次級生產與三級產業,可以增加個人財富但不能增加土地的生產力,這時候就會產生資源分配的問題,土地總生產力所生產的資源不能平均分配,掌握權力的階層與掌握財富的階層(也可能是同一群人)人數少卻享有大部份的資源,而多數的農民階層能分配的資源卻越來越少,,演變成社會問題與階級對立。

    在朝代創建初期,人口少易管理所以可以拱垂而治(漢初),但隨人口增加,事情開始增加,管理工作亦增加,必須增加管理的人手,官員數目增加,胥吏數量亦增加,特權階級增加,資源分配不均出現,這是一種固定的循環模式。其變異數則是資源分配到農民手中的部份何時會低於維生底線,任何的天災人禍令土地生產力快速下降時則會加速催化這底線的出現。

    這種特權階級隴斷資源的行為是基於人性本質,教育不能改變人性,只有法令的限制與確實執行才能有效節制,如果總生產大於人民總消耗的部份能被中央政府掌控而不被特權階級瓜分,則資源可成為國家資源,不論在軍事或是社會福利的層面都能展現其成效,也就出現強盛的國家。

    在君權至上的體制中,皇帝的能力與識見在一定情度上反影於其對官僚體系的管理,亦所謂賢君或昏君的差異。

    由此可見盛世的模式,在建國初人口少可分配資源多,總產出增加速度大於總消耗增加速度,有效率的中央政府將多出的部份集中應用,當累積應用的成效顯現,就達於強盛的標準,但隨著人口的增加,總消耗最後超過總產出,再加上特權階級的從中侵吞,中央政府能應用的資源日少,國家亦由盛轉衰。這時候的明君亦無能為力了,正是崇禎不能挽救明朝滅亡的宿命。

    至於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其實並非如想像中的重要,游牧民族受制於土地的生產力,人口數量少,其最大追求只是獲得生存最低標準的資源如鹽,鐵,衣服。草原民族的最大優勢是機動性,馬是必須的工具,馬以為食,所以草的產量限制了馬的數量,為了掌握草原的面積必須與其他游牧民族競爭,中原政府對草原民族的用兵只有消滅潛在威脅與宣揚國威兩目的,對外戰爭不能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某程度上可以減少人口壓力),但戰爭消耗大量資源,長期戰爭會拖垮政府財政,在歷史中可以看到,中原政府與游牧民族間的和平共存都建立於適當的開放邊境貿易(或歲貢)時期,所以將大量資源消耗於長期的軍事對抗是錯誤的做法,只為了君王的個人滿足感而損害了國家的利益。

    2013-11-20 13:41:46 補充:

    在朱元璋建國初期的肅貪行動,中國共產黨建國時的各種反貪反腐運動,國民黨來台是的極權統治,以人命作代價立穩基礎,資源能被中央政府掌控,但過了數十年就變調了,台灣在十多年中的三次政黨輪替,能改變公務員的質素嗎?能杜絕把國家資源私有分嗎?能讓掌行政權者不謀私利嗎?

    朱元璋剝了多少人皮,但後代子孫能繼續下去嗎?所以人的因素只是一時而非長久,人性才是根本。明朝建立了皇家特務機以監察百官,但這些掌權的特務機最後變成最大的特權份子和貪污集團,可見人性如些,沒法改變的。

    2013-11-21 11:32:34 補充:

    我認為盛世的定義簡單地說,是總資源分配給百姓的部份能讓百姓過著小康穩定的生活,歸於中央政府應用的部份充足而且能合理的應用。

    台灣的變化也可以套入我所說的循環模式,特權階級隴斷國家資源,政府把錢花在不必要的地方,一般百姓分配到的資源越來越少,開始出現階級對立,國家走向衰敗。

    2013-11-21 20:48:41 補充:

    領導人錯誤的決策會讓國家錯源耗損在無意義或無回 報的行為上,亦不能創造出盛世。例如楊廣接班時形勢大好,本可以好好發揮一番,但三次攻打高麗和南巡卻虛耗了所有的資源,最後國亡身死。

    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甲午戰爭嚐到甜頭,再與俄國開戰,雖然戰勝卻沒有得得實際的利益,國家因戰爭負債衰退了十多年。

    可見領導者的能力也是創造盛世的基本要求。

  • 匿名
    7 年前

    還是要去 http://aaashops.com/ 品質不錯,老婆很喜歡。

    侚佤伭

  • 阿里
    Lv 5
    8 年前

    我倒是覺得...國家發在發展階段領導人沒有介入的狀況下通常是發展的有一定的成果,如果來了一個腦子裝豆腐渣的領導隨便下指導棋反而是國家之禍,倒不如...你別出來好好享樂,就跟明神宗一樣

    2013-11-26 15:43:40 補充:

    我之所以舉明神宗是為了呼應與其這傢伙出來插手政事,倒不如他別出來,根據過去的經驗,一個昏庸的執政者危險程度遠低於一個自作聰明的執政者,故所以明神宗之時明朝有張居正改革,讓明朝國勢重振。

    而不該繼續做下去,在今天是對的,但在封建時代...很少有皇帝會自動退位,除非有特別的事故發生吧!

  • ?
    Lv 5
    8 年前

    其實羅馬並不是千年帝國喔~600年就完蛋了XD

    後面東羅馬帝國雖然有榮耀過(但是頂多領域回復到羅馬極盛時期的2/3),但是回教帝國興盛後,其實只能算是局促一偶的繁榮偏安政權.

    東羅馬帝國跟羅馬帝國其實非常不相同,所以才有希臘正教(東正教)跟羅馬天主教的差異.東羅馬帝國也一度淪於十字軍之手.

    其實個人覺得人口的極大數目與當時的作物種類息息相關.

    小米,小麥時代的中國人口(宋以前),上限落在5500萬是滿OK的數字.

    稻米,小麥時代的中國人口(宋以後),上限大致落在1億人~2億人

    http://www.agri-history.net/scholars/zxs/wheat2.ht...

    明朝後美洲作物引進,之前的最大環境承受量只落在平原,現在滿山遍野都是人啦(客家人,棚民)

    清朝的人口就激增到4億人左右.人口數與耕地面積及單位產量及作物種類有正相關.

    但是人口與盛世倒是沒有絕對的關係.人口多不見得就是盛世.

    歷朝的人口最多期反倒不是落在前100年,而是後期.

    EX.東漢靈帝人口7000萬,兩漢最高峰.金末人口4500萬,清朝前北方人口最高峰.明朝人口的最高峰也是落在萬曆年間1億4000萬人.更別提清末人口4億卻如此的嬴弱.

    所以

    人口與糧食總產量有指數關係,人口越多則開發區域越大,終於成長到環境容許最大量.後面遭遇天災就開始人心思亂,因此糧食大量減少,惡性循環導致人口通常會減少至1/4~1/2.

    亂後新王朝建立通常都會改進上一王朝的問題避免重蹈覆轍.

    但是通常在100年後左右會發現,原始的設計制度已經被破壞,如果不變法通常亡國不選腫.

    所以中國的歷史有很高的重複性就是這樣,雖然針對前朝的問題在立國初有針對性的立法,但是到了立國一百年左右初期的法律制度基本上都已經行不通了EX.目前台灣的三民主義就基本上GG了.

    所以盛世通常都是在基數已經到了初期填滿,人口與經濟最佳對比時出現.如台灣75~89年921前,一個台灣的經濟總量可以達到全中國的1/4.但是後面就會開始出現問題.

    所以就算台灣的人口由1999年在籍2000萬左右,目前成長到2300萬;但是相對上比較於大陸的國力對比卻是只剩1/20~1/40區間的慘澹來看.

    與其"盛世"與人口及糧食產量的關係.倒不如說是制度與經濟的最大期.

    經濟與政治制度到了極盛後通常會出現政爭而走不下去,然後持續的內鬥內耗,導致政府結構受到重大打擊.最後就承受不了些微的變動就倒下去了.

    歷史果然有非常高的重複性.

    2013-11-21 01:21:39 補充:

    盛世與其說人口最多,倒不如說是各項力量指數相對於當時的其他國家來講是高的.

    台灣1989年的經濟實力可達全中國的1/4

    但是從那開始一直原地踏步,而中國每年成長10%

    30年過了現在台灣只能在中國的1/40左右,埃埃~大勢去也.

    資料來源: 讀史的偶感
  • 小張
    Lv 7
    8 年前

    阿里大

    如果把古代中國的盛世全攤開來看

    絕大多數都是新皇朝成立後 政權擴張完 轉成收縮穩定的那一個時期

    因此我會說是"制度"問題 或是"資源重新洗牌"累積後的結果

    自漢以後 中國變成郡縣制 也就是中央直接統轄至最基層的每個個體

    也因為如此 中央較低的稅率 已達成稅收成功的目的

    當然中間很多技術上的問題 這裡就暫時跳過不討論

    但是郡縣制和封建制最大不同 是中層力量扮演的角色

    秦之前中國及西方日本的封建制度 中層力量也就是貴族階層或大地主

    是管理地方的主要力量 而中央承認她們的權力 中層力量則支持中央政權

    但郡縣制 因為中央的力量直達最低層 中央不但不能承認中層力量

    反而貴族或大地主這些中層力量 是中央政權的威脅

    會侵蝕掉中央對基層的掌控 而影響稅收的達成比率

    而古代中國又受限於技術與法制層面 無法真正有效的管理到最底層

    因此不斷的陷入 中央與中層力量消長造成朝代興替的輪迴

    當中層力量膨脹 也就所謂的世家世族力量過大 就會造成中央財政陷入困境

    中央加稅 但又效果有限 惡性循環激起民變 世家世族趁時分裂

    而戰亂一起 有力的家族興起 滅掉其他大部份中層力量

    社會又趨於簡單化 而再次形成新朝代

    當然這時就是一個新朝代 能執行稅收效率最高的時候

    只要開始有君主開始執行收縮政策 累積財富

    他這一代或下一代就很容易形成一個較繁榮與安居樂業的社會 也就是盛世

    明朝很能說明此一現象

    朱元璋本人統一就開始執行收縮政策 累積財富

    才有錢讓明成祖窮兵黷武 國威直達非洲東岸 造成永樂盛世

    而明仁宗在位僅一年明宣宗也不過是一個愛鬥蟋蟀的皇帝

    但他們兩位力行收縮節儉政策 停止鄭和下西洋 更毀掉寶船設計圖

    卻也被稱為"仁宣之治"的治世

    我不知該歸類為人還是自然因素?

    但我想制度面 應該接近人這一塊吧

    中國而言 自然因素住要就是黃河氾濫及冷暖風交會時機造成的水旱災

    這些天災 即使是盛世與治世 仍是層出不窮

    也許自然是造成中國走向郡縣制的統一帝國很大一個因素

    但若單純論所謂盛世 我認為偏向"人為"因素

    2013-11-22 12:52:07 補充:

    人口承載量的問題 其實就屬於武裝移民的問題了

    原本的中國只有華北地區 而不斷往南發展

    而塞北的游牧民族 不斷想進入華北

    都是和人口超出土地承載 需要向外武裝移民

    武裝移民 當然順利就不影響盛世的發展 不順利就容易變成楊廣之流

  • 8 年前

    版大的說法很有道理 但....

    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小

    但秦朝 並不是因為氣候不良而導至糧食短缺

    而是招幕了過多的人民去從事工業

    而使得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員過少 因而導致連年歉收.....

    (而宋朝的外族入侵應該不屬於氣候 而是"人"的影響 重文輕武 因而才會導致外族入侵....畢竟外族入侵也是看到宋朝的眾多人口所出現的產能 才入侵的不是嗎)

    自然環境的因素會影響糧食問題 而導致國家組成崩解

    但人為因素也會造成糧食等問題(歷史是不能假設 但築長城 鄰國入侵 長年的戰事也會影響國家的產能 而導致國家的崩裂)

    2013-11-18 07:29:36 補充:

    我覺得二者都很重要 若領導者沒法及早發現失衡問題 而及早採取遇防、補救手段 天災和人禍 一樣都能讓國家由盛轉衰...但這點也不表示人就比環境重要

    人也無法逆天而為....

    因為只要一方產生影響 若沒法在國家崩潰前 找到良好的補救方法

    那只能讓"環境"或"人" 隨著"時間"去調整到能夠維持的平衡....

    所以人和環境並不能拿來比較輕重

    而是必須讓人和環境維持一個沒人算出來過的平衡....

    2013-11-26 07:02:14 補充:

    阿里大的第一段很能理解你的想法

    但楊廣作的運河.....對後來的唐朝盛世有一定的功績

    而第二段不該舉明神宗......明神宗就是不問政事長達十餘年

    才導致有監督之職的特務機官犢職濫權導致明朝的衰敗

    日本當時的關白 色猴子派兵攻打朝鮮 就是在明神宗的時代 = =||

    明神宗英明嗎?我不會也不能說他有

    沒那本事別出來是正確的 但不是去坐那位子 而當發生自已沒那本再坐下去時就該讓位了 別再為了權謀而一再誤國.....

還有問題嗎?立即提問即可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