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
Lv 5
? 發問於 社會與文化宗教信仰與靈性 · 1 十年前

要如何成就阿羅漢果??

如題目:想請教諸位出家高僧與在家大德.

我只是淺薄的知道,要成就阿羅漢果,需要修禪定,那要如何知道自己所成就果位,以

及所修次地??

我大約知道,修行禪定內觀,每個次地所會碰到的五種見結,能否詳細的為我與大眾解

說呢!!

另外!雖說!禪那內觀是小乘法,但就我所了解,與大乘法無異同樣重要!還是六波羅密

的一種,所以也懇請諸位大德,請看重此法,頂禮合十!

更新:

給大德:禪不需引發,本自具足,祇是有沒有發現而已.

更新 2:

給jasonjsy大德:阿彌陀佛!!感謝您找出資料提供,我下面有幾樣問題,煩請您在提供更詳細的資料.

1.修觀之前因該是先修息數息法,以增加內觀的集中力是嗎??

2.五停心觀,就根據修行者的習性,對治不良的習性加以變化是嗎??

3.大德對於天台宗的止觀如果有很熟悉的理解,能否提供,對於休息禪定時"心"的錯誤"見"與"結"的步驟環節嗎??

在這裡頂禮合十!感謝大德功德無量!

更新 3:

另外修習數息內觀至深可到四禪,這是我以理解的地方.所以才會煩請大德提供,五停心

觀後,斷除"見"與"結"以及"貪"嗔"癡三毒後的步驟.

更新 4:

給jasonjsy大德:我有看到您的回覆,我只是在思考,所謂的南傳與北傳佛法都是同一種,

只是北傳佛法較為有大乘佛法的法義在內而有所不同,但是!佛陀將佛法一分為三,就是

讓此世界眾生由易入深,所說法要.在譬喻的故事中,佛陀有說個瞎子摸象的故事.

另外~我有一些問題,我將有系統的發問.煩請您!不厭其煩的指導了.

更新 5:

給浮生若夢大德:我有幾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您!!(並沒有輕視的觀念)

1.在這二種系統中,內觀等!的細部心境是否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2.不管前三果經幾次人天轉生,是何種原因與動力使得這些聖人,在這幾次人天轉生後成就阿羅漢果??

3.在您解釋的每個果位的步驟中,後面幾個果位沒有提到,如何?修禪那?有說明次第(這部分已非常感謝,如能提到次地的內觀細節部分,那您真就是功德無量了)

在此向您頂禮!

更新 6:

另外~我相信成為阿羅漢絕對不是終點,這部分後面還會開題發問,就煩請諸位大德,為我這凡夫俗子解惑了.

更新 7:

感謝個位大德的回覆,感謝各位的功德無量

在這向各位頂禮!!

12 個解答

評分
  • ?
    Lv 6
    1 十年前
    最愛解答

    大德您好:

    末學簡單的說一下,請您參考。

    外凡位:先修「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數息觀、因緣觀、念佛觀);次修「別相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次修「總相四念處」(例如:觀身不淨,觀受、心、法亦不淨;觀受是苦,觀身、心、法亦是苦;其他類推)→此是只觀四諦中的苦諦。

    內凡位:分四個位階,煖、頂、忍、世第一。

    煖位:除了持續修四念處外,加修四正勤。→觀四諦理。

    頂位:除了四念處、四正勤外,加修四如意足。→觀四諦十六行相理。

    忍位:此位又分三個階位。

    下忍位:觀上下八地,三十二行相

    中忍位:減緣減行(七周減緣、24周減行),直至留下欲界苦諦下一行(苦or空)

    上忍位:觀欲界苦諦下之一行,此中有二剎那。前一剎那盡,名上忍位滿,進入到世第一位。

    世第一位:第二剎那盡,就滿足引發八忍、八智的條件,斷欲界見惑盡,進入到初果。

    初果:欲界思惑分為九品。重新再觀四諦理,斷前六品思惑盡,進入到二果。

    二果:繼續觀四諦理,進斷欲界末三品思惑盡,進入到三果。

    三果:觀四諦理,進斷色、無色界思惑盡,進入到四果。

    四果:三界見思惑盡,還活著→有餘涅槃;圓寂的→無餘涅槃。

    此中所需的禪定,最低要具備「欲界定」的能力,高則不限。

    能夠修滅盡定者,稱為具解脫阿羅漢;不能者,稱為慧解脫阿羅漢。

    請您參考啦!

    2010-08-13 00:52:13 補充:

    風中的瑋 大德:

    您的問題末學在意見欄回答您。

    謝謝!

    2010-08-13 01:05:38 補充:

    大德您好:

    您的大哉問,請原諒末學只能夠簡答。

    1.修觀之前因該是先修息數息法,以增加內觀的集中力是嗎??

    A:欲界眾生心多散亂,故多先修數息觀對治之。

    2.五停心觀,就根據修行者的習性,對治不良的習性加以變化是嗎??

    A:基本上是如此的。主要還是因為不良的習性會障礙禪定,所以才會需要對治。

    2010-08-13 01:05:45 補充:

    3.大德對於天台宗的止觀如果有很熟悉的理解,能否提供,對於休息禪定時"心"的錯誤"見"與"結"的步驟環節嗎??

    A:詳情請您參考《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裡面講的非常清楚。大千出版社有出一本白話解釋;簡體版是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的白話解釋。

    心的錯誤見與結,簡單說,就是見思二惑(北傳),步驟環節大致如末學所回答您的;南傳請參考《清淨道論》or《阿毘達摩概要精解》,步驟環節要請您直接請教南傳法師會比較好。不過,就末學看來,大抵與北傳相同啦(末學淺見)。

    2010-08-13 20:09:00 補充:

    Q:修習數息內觀至深可到四禪,這是我以理解的地方.所以才會煩請大德提供,五停心觀後,斷除"見"與"結"以及"貪"嗔"癡三毒後的步驟.

    A:有個說法請您參考。依道諦(三十七道品)的次第,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長養五根→產生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即可斷除見、結、三毒。

    2010-08-14 23:29:11 補充:

    風中的瑋 大德您好:

    請您別客氣,末學會盡己所知來跟您分享。

    或是請您到末學的BLOG留言亦可。

    祈願您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2010-08-14 23:32:01 補充:

    補充一下~~

    不論南傳、北傳;一乘、三乘,猶如金杖,雖成三節,仍然是金。

    請您參考啦~~^^~~

    2010-08-18 17:42:37 補充:

    末學隨喜讚嘆~

    浮生若夢 大德所引之文~

    2010-08-22 10:54:38 補充:

    末學隨喜讚嘆 浮生若夢 大德~

    北傳有所謂的「六即佛」之說,幾乎什麼都能被稱為佛了,解讀不可不慎。

    確然如此,這是非常不好說的問題,因為這是對圓教的眾生來說,才能說六即,對藏通別三教的六即是方便說,說給眾生高興用的,佛學辭典裡是找不到更深入的解釋,因此容易被誤會啦~

    請您參考唷~

    資料來源: 《教觀綱宗科釋》、《天台宗綱要》、《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
  • 1 十年前

    斷除見與結以及貪嗔癡三毒後的步驟?

    若斷除貪嗔癡三毒即證入阿羅漢,稱為無學,後面已無步驟。

    證入聖者之流(須陀洹)的四個要素(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世間之因果屬於苦聖諦與集聖諦,出世間之因果屬於滅聖諦與道聖諦。煩惱的根本有三種,即:貪、瞋、癡。若再細分,又可分為「十結」,即:欲貪結、色貪結、無色貪結、瞋恚結、慢結、見結、戒禁取結、疑結、掉舉結、無明結。

    初果斷除最粗的三種結:一、執著實有我、我所存在的「有身見」(又作薩迦耶見、身見、我見);二、執著於相信修持苦行、祭祀、儀式等能夠導向解脫的「戒禁取」;三、對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緣起的「疑」。

    2010-08-18 16:06:40 補充:

    二果並不能斷除任何「結」,但卻能減弱較粗的欲貪(對欲樂之貪求)與瞋恚。

    三果斷除欲貪與瞋恚二結,含前共斷五下分結。

    四果斷盡十結。

    http://www.charity.idv.tw/1/a35.html

    上座部佛教止觀禪法的方法與次第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大系統,第一種為正念系統,第二種為止觀系統。

    一、正念系統重視對四念處的修習,強調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保持正念與明覺,觀察身、心的變化,例如泰國的阿姜·查、緬甸的馬哈西禪師。

    二、止觀系統強調禪修者首先必須嚴持戒律,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禪業處,擁有某種程度的定力後再轉修觀禪業處,次第成就七清淨及十六觀智,乃至斷除煩惱、現證涅槃,例如緬甸的帕奧禪師。

    2010-08-18 16:08:38 補充:

    中阿含《七車經》有解釋從凡夫至阿羅漢必須經過的七個次第可以參考:(後五次第與見結相關)

    一、戒清淨:四遍淨戒。(此為戒學)

    二、心清淨:近行定與安止定。(此為定學;以下五個為慧學。)

    三、見清淨:觀察名色,確認唯有名色而沒有我。此時禪修者暫時斷除「有身見」。

    四、度疑清淨:觀察名色的因緣,確認唯有名色的業果而沒有作者受者,超越三世因果的疑惑。此時,禪修者能暫時斷除斷見、常見、無因見、無作見等邪見,亦能斷除對過去、現在與未來世的疑惑。

    五、道非道智見清淨:觀察無常、苦、無我而破除十種觀的雜染,能遠離非道(雜染)進入正道。

    六、行道智見清淨:生起三解脫門,以九種觀智走到世間的盡頭,開始以涅槃為所緣而跨越彼岸。

    2010-08-18 16:09:16 補充:

    七、智見清淨:解脫證果的過程。始於行捨智,經隨順智、種姓智的過程,悟入道智,證果智,行返照智,這是解脫開悟的過程,四道智都共同經過。但阿羅漢的返照智不觀察未斷的煩惱。

    初道智己斷三結,破生死根本的我見,斷戒禁取,斷疑。成就初果的聖者最多只經七番在人天的輪迴,必然滅盡於苦。入流的聖者必然滅盡苦,就像樹根己斷,不能再吸取養分,只剩過去業所造成的苦,終將枯死。

    二道智就是斯陀含道智。斯陀含的字義就是一來,證斯陀含智的證者最多經一往來人天的輪迴,就滅盡苦。修二道智的方法同於初道智,觀諸行無常苦無我,修行捨智,經隨順智種姓智,之後生起斯陀含道,無間證得二果智。二道智即薄貪欲與瞋恚,一往人天即滅盡於苦。

    2010-08-18 16:23:16 補充:

    三道智就是阿那含智。證阿那含智即是不再來欲界,已是離欲上升於色無色界。修三道智的方法同於初道智的過程,三道智無間地證得三果智。三道智斷欲貪與瞋慧,滅盡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

    四道智就是阿羅漢智。證阿羅智即是滅盡一切煩惱。修阿羅漢智的方法同於初道智,四道智無間地證得四果智,己滅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最後的死心向世間微笑,即不再於三界受生,所以說是不生,也就不滅於世間,換言之是入於不生不滅的涅槃。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

    2010-08-20 16:26:05 補充:

    內觀等的細部心境是否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例如,馬哈西說:

    首先「我要走」的意念生起。這種作意引起全身的收縮運動,然後導致色身向前逐漸移動。我們說這就是「我在走」或「他在走」。實際上,沒有我或他在走,只有走的意念及走的動作,這即是行者所如實觀察到的。

    當正念與定力增強時,一切概念消失,只有「實相」如支持和移動生起。雖然你觀照「走、走」,但不會有腳或身體等「概念」生起,只相續的移動。雖然你觀照「彎曲、彎曲」,但不會有手臂或腳生起,只有移動。

    定力增加並變得敏銳的行者,會很明顯的感到好像後面有什麼東西推動向前。腿好像自動地被推向前。腿是怎樣無需用力就向前移動,對他來說十分清楚。這種經行觀照妙極了。

    2010-08-20 16:26:32 補充:

    何種原因與動力使得這些聖人,在這幾次人天轉生後成就阿羅漢果?

    這是「正知正念」的驅使,使其漸漸捨棄雜染,漸令心歸於平靜(寂滅)。正知是原因,正念是動力。

    阿姜查說:它(正念)是造成自我覺醒(正知)和智慧生起的〔因〕。

    後面幾個果位沒有提到如何修禪那?

    須陀洹道智:當禪修者觀照一切諸行無常、苦、無我的觀智成熟後,即生起緣取涅槃為目標的更改種姓心,超越凡夫種姓,而達到了聖者種姓。此後即刻生起須陀洹道智。體驗須陀洹道之心名?須陀洹道心。該道心執行與四聖諦有關的四種作用,即:遍知苦、斷除煩惱(苦之因)、證悟涅槃(苦之滅)及開展八聖道。須陀洹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須陀洹聖果。

    2010-08-20 16:28:58 補充:

    果智之後則以返照智作五項觀察:(a)由此道得來的道智,(b)曾獲的功德的果智,(c) 以之為所緣的涅槃,(d) 已斷捨的煩惱,(e) 未斷捨的煩惱。

    初二三四果聖者皆如此反照觀察,然後重複執行「集中五根、五力、七覺支,以智思惟區別五蘊的諸行是無常、苦、無我而反復思惟觀察,以便斷捨未斷之煩惱。如是在行捨智後,由一意門轉向而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並在種姓智後生起下一個道及智。」

    但四果聖者已無未斷捨的煩惱可觀察。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Dharmagupta/...

    2010-08-20 16:38:22 補充:

    成為阿羅漢絕對不是終點?

    阿羅漢「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既然無後有,如何不是終點?如果入涅槃之後還有來世,那麼,入涅槃之前與後之人是否是同一個人?如果是同一個人,那就落入常見,而且壞了不生不滅之定義。如果不是同一個人,那就不能稱為再來。

    佛教既不偏常見,也不偏斷見,而是教導屬於中道的正見(緣起)。常見與斷見兩者都認為有一個自我(實存不變的主體)存在,這是佛教所不接受的。佛教所接受的是「無我」。

    入涅槃是不生不滅,所以非斷非常。

    (所謂斷滅是指有一實體在之後斷掉、滅去。但是人並非有實體,而是無我的,是因緣和合而存在的,非有實體,所以不生後有並非斷滅見。)

    2010-08-22 09:33:22 補充:

    大德可能是很不甘心一切都化為烏有吧?

    大德是否希望入涅槃之後那個人還存在三界中如同入定,有朝一日還能再出現世間?

    佛和聲聞羅漢的差別,只是佛有「一切知智」,聲聞羅漢則無此能力,所以聲聞羅漢被稱為塵沙無明未斷。其實,兩者所證得的涅槃是一樣的,入涅槃之後五蘊都是止息寂滅的,不再有五蘊的現象,這才符合緣起法,才符合無我義、涅槃寂靜(三法印)、不生不滅。

    北傳有所謂的「六即佛」之說,幾乎什麼都能被稱為佛了,解讀不可不慎。所謂的再來,其實是暗指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又在世間示現了一次,而不是指相同的一個人入涅槃後重複再來,這才是真正的再來義。

    意見018錯字修改:體驗須陀洹道之心名為須陀洹道心。

    2010-08-22 21:05:23 補充:

    末學非聖非賢,不堪受禮。

    為了讓大家正確解讀「佛再來」的本意,不得不點出六即佛與五分法身的內含,這樣才能正確解讀佛再來的意思,也才能正確解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意思。

    (在南傳,凡夫眾生絕對不是佛。)

    南傳的正念系統重在生活中的禪觀,趣入四聖諦較簡便。止觀系統較重視禪定的功夫,等於把各個環節用放大鏡檢視透徹,適合行菩薩道累積波羅蜜之用。在修至「行捨智」之後,便要決定是否證入涅槃或走菩薩道路線。如果想修菩薩道,便止於行捨智,然後深觀三世十二因緣以累積諸波羅蜜。至此,菩薩道與解脫道(四聖諦)是同存的,因為菩薩道必須建立在解脫道的基礎之上。

    2010-08-22 21:09:25 補充:

    南傳的菩薩道是十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捨。當中有一項是出離波羅蜜的修行,必須視三界為牢獄而尋求出離,可見解脫道是菩薩道的基礎。

    阿羅漢是斷盡煩惱,想修菩薩道就必須留惑潤生暫時不證入涅槃,而以十度波羅蜜為業「從利他中完成自利」,自利利他是相輔相成的,不是獨立的兩件事。此十度波羅蜜的修行可參考《南傳菩薩道》: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

  • ?
    Lv 5
    1 十年前

    您太客氣了,相信我的問題也是許多人的問題,您解答我的問題也是解答許

    多人的問題,這部就是佛陀說的,為人解說.功德無量.

    2010-08-21 00:21:25 補充:

    關於最後的意見,請大德聽聽我的見解,前面說的都非常正確.

    關於成為阿羅漢絕對不是終點?

    阿羅漢「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既然無後有,如何不是終點?如果入涅槃之後還有來世,那麼,入涅槃之前與後之人是否是同一個人?如果是同一個人,那就落入常見,而且壞了不生不滅之定義。如果不是同一個人,那就不能稱為再來。

    因緣聚合之我不存在,沒有三界輪迴當然不入生死,此為終點.也可稱涅盤.

    難道就到此為止??那佛的存在只是個阿羅漢??佛的一萬個名號??

    2010-08-22 12:42:50 補充:

    哈哈哈~~沒有不甘心!!

    只是暗示您!成就阿羅漢與佛所入皆相同,但是....

    所修所行,在心王所,有所不同,所以才能稱大方廣...

    佛法很簡單...就是心法...一法通一切.

    借大德們的智慧宣揚佛法,才是我的本意.

    很多人雖說行菩薩道...但是!四聖諦不知行,是不能理解,菩薩所行諸三昧.

    那又如何行六度波羅密??就煩請大德為大眾解說詳細了.

    向大德合十禮敬!

    2010-08-22 23:51:44 補充:

    正確正確!

    不過我個人沒有南北傳與宗派的色彩,我僅以多方面去了解與看佛的真實面貌,

    很高興還有人去深入法藏.

    這樣就夠了.

    大德!很可惜您沒有回答,否則會選妳最佳解答,在這感謝您的回覆,

    也希望給予不知道路的人一個指引的方向.

    大德您的功德無量!

    頂禮合十!!

  • 1 十年前

    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若你能了解你的所有問題就沒有了,我常年被夢所困每到夜晚入睡後就會聽到梵語紗耶沙坡摟沙坡呵這八個字有時還會睡到一半自己會起身走出去每每都發現床上還躺著一個我每次走出去就會有人被黑影追他們就會躲到我身後我自然將雙手往前推同時念出六個我不知道字十支手指同時發出金光當黑影消失後我雙手合掌收回卻看到自己身穿僧袍後來才知道六個字是六字大明咒八個字目前還不知道有一次半夜入夢後我一直告訴自己我不要起來一段時間後就聽到有人在叫起來呀起來呀羅漢爺起來呀你是開心羅漢轉世你的心沒有開所以不能成佛修心不是修行你了解了嗎沒有步驟你現在就是阿羅漢修什麼果

  • 1 十年前

    把自己的地位名利放下成就他人的善行善志

    所以要先了生死無我

    然後下一步是不退轉

    這樣就是最基本的阿羅和了

  • ?
    Lv 7
    1 十年前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云:

    若聲聞人,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修行、書寫此陀羅尼者,以質直心,如法而住者,四沙門果,不求自得。

    所以..堅信讀誦大悲神咒就可以囉!

  • 1 十年前

    要如何成就阿羅漢果??...............答...........不知道.....原因....

    ..............沒經驗................書本...是騙人的...

    這是真的.............................有經驗的人是不會上知識網的....到是真的..

    也是事實.....無可考証.................沒可找..沒得問......放棄吧..

  • ?
    Lv 7
    1 十年前

    要如何成就阿羅漢果??  那就是要抓住修行的方向,要用對方法,就能很快修行有成。 這是你必要知道的知識: ◆修行的次第 ◆什麼是修行? (若想今生修行有成,只能「修禪」,但是根器要足夠。◆禪的修行)     如題目:想請教諸位出家高僧與在家大德.

    我只是淺薄的知道,要成就阿羅漢果,需要修禪定,那要如何知道自己所成就果位,以

    及所修次地?? 要成就阿羅漢果,必要達到「明心見性」,這是必經的過程,而修行要提昇的是「般若」,而非只是修禪定。若只修禪定,只能投胎色界、無色界,還不足以解脫輪迴。 若有心想修,建議修「四聖諦」,就能直達阿羅漢果境地:◆抓對修行的方向就能開悟證果--四聖諦 (至於果位問題,這不是你現在的重點,篇幅所限在此暫不談)  

    我大約知道,修行禪定內觀,每個次地所會碰到的五種見結,能否詳細的為我與大眾解

    說呢!! 修行的重點才於除去各種無明,你盡管發覺無明,除去無明,凡大小無明通通要除掉,而不必管這屬於什麼「結」。 ◆如何修忍辱波羅密? ◆無明大百科(1) ◆無明大百科(2) ◆無明大百科(3)(若想快速成道,不要浪費時間在佛學上,而要以實修為重點)

    另外!雖說!禪那內觀是小乘法,但就我所了解,與大乘法無異同樣重要!還是六波羅密 修行沒有大小之分,「小」是指個人解脫要修的功課。「大」是指成佛度眾生要修的功課。 所以是大小通通要修的。(仿間學佛人不明此理,所以喜歡比大小,這是無知的,也是外行的。) ◆修行之道有兩路 ◆苦行與樂行(網路上龍蛇混雜,外行人佔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在本處閱讀知識,要自己會過濾)

     

  • ?
    Lv 5
    1 十年前

    欲成就四果阿羅漢,請參閱下列網址:

    http://425go.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19.htm...

  • 匿名
    1 十年前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 1 十年前

    如果需他人跟您說,您修得阿羅漢果,那此人必是菩薩或佛陀跟您說的,真正修行的不會說自己到哪個位,算是一種的貪念,阿羅漢只是像是在學校時的一種學級,然個人因緣際遇不同,不一定只修到阿羅漢或只有初果或不成而成邪道

    要修禪,自身經驗跟您說(我在日常生活中內觀,自己的想法是就算坐禪在好,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時時內觀,那坐禪有什麼意義呢?在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因緣來擾亂自己的情緒,或自己的身體),不打坐也可以練禪,相信經典,瞭解經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內修是重點,外求即是偏,內觀自己的情緒,外緣是色,心應也是色,對於空字您必須自身體悟才行,跟您說白了毫無意義

    情緒中包含,由身體引發,由外在引發,這要自己去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行,修正品行,言行舉止,不是修神仙法術或種種神通,我修行是發願要往生西方.修行,放下心裡的執著,會體會到其實沒有可放的執著,心裡貪念少了也輕鬆,修行很有趣,不過會有別人的辱罵,哈哈哈,會使自身更深深的體會什麼是空,什麼又是色,當您到一定的程度時,自己會明白要怎麼做,切記,經典為師,要修行請下定決心,不然到中途而返,很不好

    不說空是空,不空也是空,是空不是空,沒有空不空,哈哈哈

    文筆差見笑

    若有誤請煩心指正,謝謝

    資料來源: 自己
還有問題嗎?立即提問即可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