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請問,「但欲寐」這三個字,可以當作是少陰主證嗎?
傷寒論少陰篇提綱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請問,「但欲寐」這三個字,可以當作是少陰主證嗎?
問難、質疑、批判,古中醫真精神,
古醫真精神,有待現代中醫闡揚------
認為可以,請述理由
不以為然,亦請述之
2016/4/1 9:22 PM
再問
如腸病毒、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常見「心臟肺部功能障礙」
跟
少陰病「心肺功能低落」
兩者在生理、病理上的意義相同嗎?
2016/4/5 12:05 AM
三問
秦漢古中醫接力完成的中國實用醫學(古典中醫)。
是什麼原因,
使民初學者痛恨「當世中醫」,欲除之而後快?
2016/4/9 8:54 AM
四問
識病議藥,「不舉五運六氣,但辨五苦六辛,無言五行生剋,只究生理藥理。」
那麼,醫家體用之道
在傳統中醫裏,有可比擬傷寒論,堪稱「實證」治療的中醫典籍嗎?
------華生去「休/修」習,
安得達人來「戰/綻」放?
2016/4/25 9:09 AM
五問
後漢書記載,漢靈帝在位期間,自建寧4年至光和2年,九年間,大疫三度大流行。
傷寒論序文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寧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後漢書說「疫」,傷寒論說「傷寒」---
仲景原音不可得聞;拜印刷術發明所賜,溫疫論文字依舊。
「聖經之遺亡」
溫疫論、傷寒論,皆是「實證生死錄」
請華生舉證並釋義。
不以為溫疫論可與傷寒論相比擬,或傷寒與溫疫不同治,固有請達道者論述。
2016/4/30 11:13 AM
歷代醫事
周,醫藥制度
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職責類如今之衛生署)
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百珍之齊。
疾醫(內科)、瘍醫(外科),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漢,醫藥制度,基本上承周秦。醫學傳承,師徒制。
官方設置醫學教育,始於南北朝。
唐承隋制,醫學研習,素問、黃帝鍼經、甲乙經、脈經。
宋,醫官考試,須引醫經(內、難經)本草以對。
醫學考試分為六項
1、墨義,試驗記問
2、脈義,試驗察脈
3、大義,試驗天地之奧及臟腑之源
4、論方,試驗古人制方佐輔之法
5、假令,試驗證候方治之宜
6、運氣,試驗一歲之陰陽客主及人身感應之理
2016/6/1 9:22 AM
1、就先秦兩漢醫藥制度看,疾醫(含瘍醫)與食醫有所區隔,前者要在治療疾
病,後者意在飲食養身類比今日營養師。
後世卻是重養(身/生),疾醫之道不彰,今世甚而以為中醫優處在預防,愧對扁鵲、倉公、仲景、華陀。
2、運氣說與陰陽五行家自古即與諸說併行,然,秦漢古醫家主要是窮理於人身以辨證論治。
3、天人感應之道,流行宋代諸家(儒、釋、道)相濡染,醫官考試不能免於時代思想的影響,其墨義、大義、運氣等,拘泥陰陽五行之臆說,穿鑿附會。
不願見醫理流於虛玄,遂有南宋學者偽託南北朝「褚氏遺書」刻印行世,對當朝醫官考試內容加以批評;「------,推驗多妙,拯救易誤。俞扁弗議,淳華未稽,吾未見其氣也。」
2016/6/1 9:25 AM
馳騁宇宙大天地與人體小天地感應的奧妙,人文上盡可玄思;
醫為實證當務本,本:生理、病理、藥理。
運氣學說與五行生剋,只會使醫學變的繁瑣又曖昧,不究生理、病理、藥理,徒然臆測懸揣,為害甚大。
中醫師養成已納入現代正式教育體系數十年,取法乎上,從學術殿堂培育養成的中醫師,應以治療為主用,不治病而簡行預防養身保健,豈識中醫精義。
更莫回頭走宋朝以五運六氣、易經解中醫的舊時路(新醫藥週刊2583‧談談中醫名稱之真義),---慎思
參考《中華醫藥學史》
問難、質疑、批判,秦漢古文明論學方式;
內經、本草經、傷寒論,當作秦漢文字觀。
問難、質疑、批判
~有不同見解,請批評指教~
2016/6/1 9:27 AM
1 個解答
- 5 年前
提綱之說,出慈溪柯韻伯,全書僅六條。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陽明之為病,胃家實。
(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
(4)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5)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
柯韻伯(柯琴)清朝醫家,
先秦至東漢的古中醫,沒有六經提綱的說法。
民初中醫前賢惲鐵樵先生指出,以此六條作傷寒六經病的提綱,於義實未能安。
確實,
傷寒論之大經大法與大意必須通覽全書而貫之,才不會只是在片言隻字上解文而陷溺於機械式的配對中。
所以,
我認為,「但欲寐」這三個字,不能視為少陰主證。
2016/4/2 8:54 AM
《傷寒論》
少陰篇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陽明篇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傷寒。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合病併病篇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溫病篇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命,再逆促命期。
《靈樞‧經脈》
腎足少陰
是動病:
饑不欲食,善恐心竭惕如人將捕之。
所生病:
口熱舌乾,咽腫上氣,淒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為此請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傷寒言但欲寐,靈樞言嗜臥
流感病人,常見倦怠精神不振,但欲臥不欲起,以及不想吃飯的狀況。
久病食少,精力耗,行欲人扶------
社會寫實
《東森新聞》報導,婦人過年前天天咳嗽還嗜睡,直到10日大年初三累到站不住決定看病,直接被送到加護病房插管急救,緊急插管給100%的氧氣,因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如果,見「嗜睡」或「站不住」,就執提綱文字以為是少陰病,
泥滯了。------
2016/4/3 2:25 PM
對於少陰病再做些許補充
少陰篇少陰三急下證,用的可是陽明篇陽明病的承氣湯瀉熱。
------證上決,不在名下辨。
清‧醫家徐靈胎言:觀傷寒論敍文所述,乃為庸醫誤治而設。所以正治之法,一經不過三、四條,餘皆救誤之法------
徐靈胎醫案
一少婦病危,家人出門欲去詢價棺材。巧遇徐靈胎,就請他去看看是否還能救活。
徐靈胎按她的脈搏已經沉伏到摸不著,比微細更微細,瀕死,可以認定是陰證嗎?
撫其心臟仍溫熱------
斷案:因傷暑氣,心肺閉塞以致諸竅不通。
閉塞諸竅,心肺壅滯失其傳化功能,血氧不能外達。
徐靈胎,處以清宣劑,氣清竅通,婦醒。
------實邪在下以承氣湯引而竭之;實邪在上用清宣劑其高者因而越之------
問
如腸病毒、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常見「心臟肺部功能障礙」
跟
少陰病「心肺功能低落」
兩者在生理、病理上的意義相同嗎?
------
五臟俱等,心肺獨在膈上,心主血,肺主氣,氣血運行營養周身百骸,生理共是。
「心肺功能低落」
非不能運行,只是力不足。
「心臟肺部功能障礙」
心肺壅滯,凝其傳化功能,嚴重者功能「喪失」。
流感,多心、肺、胃、腎----等全身性代謝機能病症,引發心臟肺部功能障礙,是心、肺傳化「不行」,非心腎陽衰力不足。
延纏日久,見瘦弱或神昏欲寐,莫即認是虛證、陰證,用附子劑益陽,必然壅固更不利於生理的運轉化行。
就生理共是視之
如腸病毒、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常見「心臟肺部功能障礙」
跟
因傷暑氣,「心肺閉塞」以致諸竅不通。
------古今中西兩見相應------
2016/4/7 9:28 AM
秦漢古醫藥家接力完成的中國醫藥典籍,內經、本草經、傷寒論,一是皆以實用為言------
識病議藥,「不舉五運六氣,但辨五苦六辛,無言五行生剋,只究生理藥理。」
傷寒論,救誤之書,非依經立方之書。---徐靈胎
案證以求方,不必循經以求證,------不善讀,不惟殺人,併己亦淪胥以自溺,慎之!---方有執
是什麼原因,
使民初學者痛恨「當世中醫」,欲除之而後快?------待續
2016/4/10 9:15 AM
傷寒論序文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身,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
------居世之士,就醫藥言,此士指的是以醫藥行于世者;批世醫,仲景不是第一人,然,仲景之批,特重!------
明‧方有執
正學沈淪,邪說橫行,人心日惑。醫家體用之道,源流已遠,中間時異世殊,不無蠹殘人弊---操之不善不惟殺人,併己亦淪胥以自溺,君子慎之!懼之!
-----秦漢究生理、病理與藥理建立的實證醫學去時已久,
宋元以降醫流碎義逃難,
不先格知人身窮理以審疾用藥,沉迷陰陽五行生剋配當而作便辭巧說;
不復知見秦漢古中醫正學------
清‧陸九芝
運氣之學,壞於馬元素之徒,至以某年生人,於某日得某病,當用某藥為言,丹溪所以訶之;再有程德齋者,作傷寒鈐法,以得病日之干支用藥,自有此等人,而明其大義者,轉不肯以此為言,此學由是失墜。
------不明乎醫之道,徒然無稽浮辭誇張------
成習日久
民初「當世中醫」,不能究生理源始,僅餘五行與運氣
內、困滯五行而莫能出,
外、倘佯優泳運氣高遠。
------顢頇自高大------
迷信、僵固;民初學者因而倡議廢除「當世中醫」。
以今日古中醫的眼光來看
~此批,可比仲景。
2016/4/12 8:58 AM
明‧吳又可《溫疫論》,可比擬東漢《傷寒論》
傷寒論序文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寧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後漢書記載,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自建寧4年(西元171年)起九年,歷大疫三度流行。
與傷寒論序文相應。兇年,民生凋敝民流離,西元184年黃巾賊起。
明末,流寇四起,疫病大流行,
崇禎七年、八年(西元1634-1635),山西西部靠近黃河的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社會不安定,自然災害交加,興縣就出現了疫病,“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孑遺。百姓驚逃,城之為空。” 靠近興縣的臨晉這年也有大疫,疫病的高峰在三四兩月之間。
西元1641年,吳又可家鄉吳江爆發大疫。死人不計其數。《吳江志》稱:“闔門相枕藉,死無遺類者。”
目睹當世醫家,非株守傷寒論條文以待病,則逞遊五行運氣以論病,人多不起。
又可言:
「醫者彷徨無措,病者日近危篤,病愈急投藥愈亂,不死於病,乃死於醫,不死於醫,乃死於聖經之遺亡。」
------「聖經之遺亡」
傷寒論六經,只是標病位,臨證必重審勢:太陽篇有用附子、乾薑,少陰篇有用大黃、芒硝。
乃不拘六經名目,但循生理、病理與藥理。
「因證知變,因變知治」又可先生,得聖經遺亡之旨意,所治多能起人。西元1642年,撰寫成《溫疫論》------
~溫疫論、傷寒論,皆是「實證生死錄」~
2016/4/30 9:06 AM
舉證
《溫疫論》‧體厥
陽證陰脈,身冷如冰,為體厥。
施幼聲,賣卜頗行,年四旬,稟賦肥甚,六月患時疫,口燥舌乾,苔刺如鋒,不時太息,咽喉腫痛,心腹脹滿,按之痛甚,渴思冰水,日晡益甚,小便赤澀,得涓滴則痛甚,此下證悉備,但通身肌表如冰,指甲青黑,六脈如絲,尋之則有,稍按則無,醫者不究裏證熱極,但引陶氏全生集,以為陽證,但手足厥逆若冷過乎肘膝,便是陰證。
今已通身冰冷,比之冷過肘膝更甚,宜其為陰證,一也。
宜陶氏以脈分陰陽二證,全在有力無力中分。
今已脈為欲絕,按之如無,比之無力更甚,宜為陰證,二也。
陰證而得陰脈之至者,復有何說。
遂主附子理中湯。
未服,延予至,以脈相參,表裏互較,此陽證之最者,下證悉具,但嫌下之晚耳。蓋因內熱之極,氣道壅閉,乃至脈微欲絕,此脈厥也。陽鬱則四肢厥逆,況素稟肥盛,尤易壅閉,今亢陽已極,以至通身冰冷,此體厥也。
急投大承氣湯,囑其緩緩下之,脈至厥回,便得生矣。
其妻聞一曰陰證,一曰陽證,天地懸隔,疑而不服。更請一醫,指言陰毒,須灸丹田,其兄疊延二醫續至,皆言陰證,乃進附子湯,下咽如火,煩躁頓加。逾時而卒。
釋義
《溫疫論》‧原病
其始也,格陽於內,不及於表,故先凜凜惡寒,甚則四肢厥逆。陽氣漸積,鬱極而通,則厥回而中外皆熱。至是,但熱而不惡寒者,因其陽氣之周也。
------陽明病有不發熱而惡寒;熱結於內而手足逆冷,灑灑然毛聳(起雞母皮)。內結之熱得解,即自汗出而體溫達表。
内壅不汗,陰陽不相順接肢冷,得體溫外透則振振汗出。~戰汗
傷寒論,分六經以辨證候,非謂六經之病必次第相傳,亦非謂病必自太陽始。
時醫不解,始終順舊死守條文。
病邪犯少陽,遽陷陽明,延纏日久,患者(施幼聲)心腹脹滿,按之痛甚,裏證熱極,世醫但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屬陰證進附子湯。
桂枝下咽,陽盛者斃,況乎附子。------
王履曰:
讀仲景之書,當求所以立法之意。仲景之書,本為即病者設,不為不即病者設。
夫仲景立法,天下後世之權衡也。
(王履,西元1332-1391。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奮翁。明初著名畫家、醫家。曾學醫於朱丹溪)
------又可先生親身臨陣戰疫,《溫疫論》實性命之作。------
2016/5/2 9:02 AM
實證醫學,在吳又可之前---
繆希雍‧明朝醫家(西元1546-1627年),享年八十有餘。
游南京時,拜訪王肯堂,發表見解與王氏相論。
著《先醒齋廣筆記》、《書篋圖解》一卷、《神農本草經疏》三十卷------
今有《先醒齋醫學廣筆記》行世。
繆希雍,論五運六氣之謬:
「原夫五運六氣之說,其起源于漢魏之世乎?何者?張仲景漢末人也,其書不載也;華元化三國人也,其書亦不載也。前之越人無其文,後之則叔和鮮其說。予是以知其為後世所撰,無益於治療,而有誤於後學,學者宜深辨之。予見今之醫師學無原本,不明所自,侈口而談,莫不動云五運六氣,將以施之治病,譬之指算法之精微,謂事務之實有,豈不誤哉!------」
------五運六氣,古天文曆數之學,秦漢實證醫藥家自有體用之道,無取其說。
魏晉時代時尚人士清談而揚之,唐朝王冰取之補入素問重行編次以增篇幅,並于其中補注加入干支五行以衍其天人合一之道。
內經本是古醫家實驗的醫理,今之醫師不明所自,反遺自家寶,侈口而談五運六氣,施之治病,無益於用。------
參考《中華醫藥學史》p144 台灣商務印書館 鄭曼青、林品石編著
2016/5/17 8:52 AM
《內經》常見論證決死生的篇章。玄談豈能決死生?
古中醫真精神肇基於躬行踐履(臨床實證),在運氣與五行上求玄遠易流於虛幻。
明‧王陽明: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醫為實證,當求其知行合一~
2016/5/17 8:57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