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3 個解答
- SAGALv 57 年前最愛解答
三國鼎立後,漢極力推行聯吳政策來保證北伐時後方安全;魏則採取曹操晚年定下的“發展內部、靜待敵變”的策略,鮮後大規模主動進攻;吳則選擇了淮南作為戰略方向;基本形成了漢、吳兩國夾擊魏國的態勢,但漢、吳兩國極少共同出兵,為什麼孫權沒有大力配合蜀漢同時出兵魏國導致最後漢和吳被魏逐個擊破?
吳襲擊荊州後,吳蜀關係沒有恢復到盟友關係(充其量短時間和好)。一直到了建興七年/黃龍元年時,吳蜀才正式形成盟友關係。 所以,諸葛亮在此之前的北伐,孫權不予以大力配合也沒什麼奇怪。 後來諸葛亮還有兩次北伐: 建興九年這次,當時吳國正發動重兵鎮壓武陵蠻夷,加上對付王凌,主動進攻魏國的兵力不見得足夠。
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北伐,孫權親自出征,可以屬於大力配合了:
資治通鑑 卷第七十二
祖明皇帝中之上青龍二年(甲寅,公元二三四年)
春,二月,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遣使約吳同時大舉。
夏,四月....葛亮至郿,軍於渭水之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拒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於懿曰:「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塹壘未成,漢兵大至,淮逆擊卻之。亮以前者數出,皆以運糧不繼,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五月,吳主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眾號十萬;又遣陸遜、諸葛瑾將萬餘人入江夏、沔口,向襄陽;將軍孫韶、張承入淮,向廣陵、淮陰。六月,滿寵欲率諸軍救新城,殄夷將軍田豫曰:「賊悉眾大舉,非圖小利,欲質新城以致大軍耳。宜聽使攻城,挫其銳氣,不當與爭鋒也。城不可拔,眾必罷怠;罷怠然後擊之,可大克也。若賊見計,必不攻城,勢將自走。若便進兵,適入其計矣。」
時東方吏士皆分休,寵表請召中軍兵,並召所休將士,須集擊之。散騎常侍廣平劉邵議以為:「賊眾新至,心專氣銳,寵以少人自戰其地,若便進擊,必不能制。寵請待兵,未有所失也,以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騎三千,先軍前發,揚聲進道,震曜形勢。騎到合肥,疏其行隊,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賊後,擬其歸路,要其糧道。賊聞大軍來,騎斷其後,必震怖遁走,不戰自破矣。」帝從之。寵欲拔新城守,致賊壽春,帝不聽,曰:「昔漢光武遣兵據略陽,終以破隗囂,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縱權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諸將堅守,吾將自往征之,比至,恐權走也。」乃使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助司馬懿御諸葛亮,敕懿:「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走而追之,全勝之道也。」秋,七月,壬寅,帝御龍舟東征。滿寵募壯士焚吳攻具,射殺吳主之弟子泰;又吳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數百里,疑兵先至。吳主始謂帝不能出,聞大軍至,遂遁,孫韶亦退。
陸遜遣親人韓扁奉表詣吳主,邏者得之。諸葛瑾聞之甚懼,書與遜云:「大駕已還,賊得韓扁,具知吾闊狹,且水干,宜當急去。」遜未答,方催人種葑、豆,與諸將弈棋、射戲如常。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必當有以。」乃自來見遜。遜曰:「賊知大駕已還,無所復憂,得專力於吾。又已守要害之處,兵將意動,且當自定以安之,施設變術,然後出耳。今便示退,賊當謂吾怖,仍來相蹙,必敗之勢也。」乃密與瑾立計,令瑾督舟船,遜悉上兵馬以向襄陽城。魏人素憚遜名,遽還赴城。瑾便引船出,遜徐整部伍,張拓聲勢,步趣船,魏人不敢逼。行到白圍,託言往獵,潛遣將軍周峻、張梁等擊江夏、新市、安陸、石陽,斬獲千餘人而還。群臣以為司馬懿方與諸葛亮相守未解,車駕可西幸長安。帝曰:「權走,亮膽破,大軍足以制之,吾無憂矣。」 遂進軍至壽春,錄諸將功,封賞各有差。
八月,壬申,.....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帝使衛尉辛毘杖節為軍師以制之。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杖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是月,亮卒於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司馬懿,懿追之。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斂軍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懿聞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營壘處所,歎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還。
由此看來 孫權配合諸葛亮北伐只有一次
2014-03-20 14:22:10 補充:
字數超限 補充意見:
合肥之戰吳軍是否真有五萬大軍其實是很有問題的
這是因為參戰的甘寧直到濡須之戰時,才因"增兵二千人",使之兵力達到3000人之數。
陳武則時任偏將軍,雖不明其統兵數字,但以與他同級將領來看,兵也不過2000至3000人。
凌統也是至合肥戰後,才"拜偏將軍,倍給本兵",使所統兵力增加(參戰時可確定有600人隨同,但可能不是全數,就算如此,凌統所部兵力也不會超過1500人)。
2014-03-20 14:23:31 補充:
蔣欽雖在合肥之戰前曾"督萬兵",與賀齊同討黟賊,但這萬兵不全是其本部兵馬,因此在行文中才會用到"督"字,就其職級來看,他的兵力也不過2000至3000人。
其他參戰的陳武、宋謙、徐盛、潘璋地位相當,而潘璋也是到戰後才晉升為偏將軍,"領百校",如果按《通典》所言:"二部為校,八百人,立尉"來看,戰後潘璋領兵可能達到8000人,但以其所任職不過偏將軍,且吳軍任將軍者至多不過5000人,任偏將軍不過3000人來看,顯然潘璋所領的百校,兵力不會高達8000,而可能要折去2/3至3/4才有可能,
2014-03-20 14:24:07 補充:
而參戰的當下,潘璋兵力可能只有1000人(《三國志‧吳書‧潘璋傳》:權奇愛之,因使召募,得百餘人,遂以為將。討山賊有功,署別部司馬。...比縣建昌起為賊亂,轉領建昌,加武猛校尉,討治惡民,旬月盡平,召合遺散,得八百人,將還建業)。
上面林林總總相加,大約才14500人(取最大數),再考慮孫權本部兵馬(以萬人計),那總兵力也才24500人,假設尚有領兵將領未被記載到,至多也不會超過30000人。
2014-03-20 18:14:49 補充:
回柯達知識長:
我是針對宏志網友的內容引用大大的見解 難道宏志網友所說的不是消遙津之戰嗎?
- 柯達Lv 77 年前
SAGA 兄:
您引用我在他處估算的吳國於合肥之戰的兵力,但我提的合肥之戰是第二次合肥之戰(消遙津之戰),並非東吳策應諸葛亮北伐的第四次合肥之戰。這兩次大戰期間東吳兵力也產生一定的變化,因此以第二次合肥之戰的兵力混充第四次合肥之戰,是不可能理解東吳建國後兵力實況的。
- 7 年前
5次,第一次北伐發生在孫權27歲的那年,即在赤壁之戰即將開打的時刻。曹操獲取了荊州後曾寫了封信給孫權,令孫權將其子帶來給他作為人質,否則就派軍南下,孫權不答應,因此得罪了曹操,曹操立即招集人馬準備南下,號稱80萬大軍——實際上是30萬(演義中則為80萬,而號稱100萬)。此時孫權已感到危機四伏,於是決定拉攏近在當陽的劉備。當時劉備新敗,正值被曹操所追擊(劉表死後,曹操立即進攻荊州,劉備因此敗逃),孫權立即派兵出擊合肥牽制曹操的軍隊,並派魯肅前往當陽說服劉備促進孫劉聯盟。出自共同的利益,劉備欣然答應了孫權的要求,同樣也派使者諸葛亮回應東吳。曹操由於受到了孫權的挑戰,馬上派兵轉過頭來攻擊合肥,孫權見成 果已到,立即退兵到九江,第一次北伐也因此結束,這次北伐是比較成功的一次。(第一次北伐促進了孫劉聯盟,孫權以少制多,其處事態度亦果斷堅決,為之後的赤壁之戰打下伏筆) 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發生在赤壁之戰後不久,由於兩次戰爭時間拉得很緊(210~216年),且兩次作戰極其激烈,所以放到一起來講。這一次曹操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加強對合肥的防守與作戰,吳魏雙方關係陷入了極度緊張的狀態,吳國首都告危。面對這種情況,孫權將不久前剛攻下的江陵等地區暫時“借”與了劉備,意讓劉備牽制曹操,劉備認為獲得荊州有利於截斷孫權與劉璋的聯繫便因此派兵前往佔據,東吳的防守縮到江夏一帶。此后孫權開拓南京(建業),並南征拿下了交州(今廣東廣州地區,由此可見,孫權一生並不只將領土到荊州一帶而已)等地區,加強對江南一帶的統治,力量獲得發展,鞏固了南京政權。 213年,孫權濡須口以7萬軍抵擋住了曹操的40大軍。一次,孫權乘船前往曹營探明虛實,曹操下令放箭,結果箭支射在了船隻的側身上,為了不使船傾斜,孫權令部將把船隻調過頭來使得船身另一面也受射箭,保持了船的兩邊平衡,當曹操看到此事時不由地望江興嘆,對這個小了他多達30歲的年青君主讚歎不已。這就是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形了。 214年,曹操見雙方形勢沒有多大轉變,於是親自前往督戰,但雙方相持了將近一年,仍然沒有改變多大的局面。此時曹操北方戰事告急,且馬超、韓逐起兵攻魏的意圖有所顯現,曹操為了保往合肥,便不惜派張遼、樂進、李典三位大將領7000兵力駐守合肥牽制孫權。 215年,孫權趁曹操忙於北方戰事之際派5萬兵力出擊合肥,張遼等人英勇作戰,終使孫權連攻3月不下,被迫轍軍,就在孫權退兵的時候,張遼率800兵力出其不意地前往攻擊足步未穩的吳軍,孫權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大感震驚,為了避免已軍慌亂,他令軍隊加速轍離,本人走在軍隊的後頭,差點被張遼所擒。孫權此次作戰,為他的年青氣盛付出了代價,出擊合肥前,孫權血氣方剛,拒絕等待援軍的到來,要求身先士卒親自前往前線作戰,結果太過糙急反而被張遼殺退,如非程普前來求援,後果恐怕不堪設想。部將張弘事後對他進行了批評:“主公持盛壯之氣,輕視大敵,三軍之眾,莫不寒心……上場殺敵,是偏將之責,非主公所宜也。主公應保全自身,發放號令,懷王霸之計。應以戰略、謀劃為重,不該隨便以身犯險。今日宋謙(孫權的侍衛)之死,皆主公之過也!今後切宜保重。”孫權聽後便自我批評道:“是孤之過錯,從今當改之。”孫權勇於自責的作為,為爭取將心贏得了良好的基礎。而甘寧“百騎劫魏營”的壯舉,大概也發生在這一時期。(另註:孫權在此戰役中雖失的幾名將領中,並沒有太史慈,太史慈早在赤壁之戰前(206年)已經病逝,並沒有和張遼交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