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戰國後期的齊國為何不能對抗秦國?
讀戰國時代列國興衰的歷史時,都說戰國中期東方的齊國及西方的秦國一同崛起,更一度自稱為『東帝』、『西帝』自娛。後來由於齊國被燕國入侵,大部份領土被燕國攻佔,後來齊國雖成功反擊收復失地,但也因此而元氣大傷而衰落了,以至秦國最後能獨霸天下,統一六國。
但我覺得此說法很有疑點,因齊國被燕國入侵早秦滅六國有成五十多年,甚至比秦趙長平之戰早二十年,趙國在長平之戰四十萬兵將被坑殺,之後又被燕國從後趁火打劫,在秦始皇吞併六國時仍有能力與秦兵一戰,但齊國從燕國光復故土後近過了六十年太平日子,加上地處東方遠處強秦威脅,國力應該早已恢復過來,甚至可說是東方六國中最有力與秦一併的國家,但為何秦併六國時,齊國卻比趙楚等長期被秦國凌辱的國家更窩囊,連抗拒都沒有就向秦國投降呢?
大家可否拿出齊國在戰國時代最後六十年的國策及實際史實來支持自己的看法?
4 個解答
- 1 十年前最愛解答
齊國最後六十三年只出現兩位君主,一位是齊襄王,另一位,亦是最關鍵人物-齊王建.
齊襄王,本名田法章,齊湣王之子.齊湣王被殺後,齊國遺臣擁立田法章為王,他在位時,重用名將田單,使齊國得以復國,不過由於田單功高蓋主,威名漸重,使襄王甚忌之.到後期,齊國被趙國(當時由名相藺相如執政)連番擊敗,失去大片土地,秦國又乘機佔領齊國部份領土,齊國國力日漸衰落.
齊王建,本名田建,齊襄王之子,齊國最後君主,田建本人並無政治才幹,全靠太后君王后扶持政局,君太后執政四十一年,對秦國處處忍讓,漠視五國(即楚,燕,韓,趙,梁)安危,雖然使齊國處於和平局面,但換來是加速秦國統一天下的野心.君王后後,由其族弟後勝執政,他是大貪官,不斷收受秦國賄賂,使齊國末期更加腐敗無能,最後逃不出亡國命運.
資料來源: 自己 - 1 十年前
1:元氣大傷
前284年,燕国大將樂毅出兵攻佔臨淄,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
即使田單恢復了齊國,齊國國力己大不如前,從此國力衰弱。
2:七國形勢
蘇秦提倡合縱,聯合其他國家對付秦國
可是由於六國內部的問題,輕而易舉就被秦國擊潰。
3:秦國重金收買了齊丞相後勝,使齊國即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秦國滅五國後,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秦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 1 十年前
根據蘇洵的六國論, 弊在賂秦,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旣喪,齊亦不免矣. "
齊與嬴而不助五國, 應是秦遠交近攻之計,
戰國末, 秦併諸國而坐大, 按領土和資源計. 應漸成秦強齊弱之勢
齊可能是因為太 太平, 所以頹廢左, 秦連年征戰, 越戰越勇, 齊可能覺得天下一統於秦已成大勢所趨, 戰亦無望, 不如放棄,
另, 齊元氣大傷, 而後享半世紀太平日子, 理應恢復,
但我想, 問題是這近六十年的日子齊是怎樣過, 如何發展,
是與民休息, 讓國力恢復? 勵精圖治地有所作為? 還是耽於逸樂, 日且過日?
資料來源: 蘇洵六國論, 個人 - KKLv 61 十年前
为什么联军打秦国总是失败?打齐国就成功了?
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形不利。
在秦国,就算是打定主意只守,也只须守住函谷关、武关等几大险要,各国联军即很难攻入;齐国地形,则不如秦国般险要,面对诸侯合击,很难全盘坚守。
(2)外交失策。
齐缗王志骄意满,南逼楚国,北破燕国,西压三晋,常以天子自诩,忘乎所以:连秦国也感到威胁,别的各国自然不在话下;秦国外交,则相对能较好地运用又打又拉的方针(例如对楚),并能不时施以反间,离间六国关系,避免了六国更多的联合攻秦。
(3)综合实力不及秦国。
秦国的兴盛,是建立在彻底的社会改革基础上的,得到新制度的根本保障,自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战力惊人;齐国的一时兴盛,说到底则只是一种威宣王时代贤人政治留下的余力,而缺乏新制度的根本保障。其实,齐缗王后期,余力已慢慢消耗将尽,史书记载:齐连年兴兵,灭宋后,齐“民憔悴,士罢弊”,“其民力竭”,实际上已成强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