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岸時間) 停止服務,而 Yahoo 知識+ 網站現已轉為僅限瀏覽模式。其他 Yahoo 資產或服務,或你的 Yahoo 帳戶將不會有任何變更。你可以在此服務中心網頁進一步了解 Yahoo 知識+ 停止服務的事宜,以及了解如何下載你的資料。
遼國曾經實施漢化政策嗎?
遼國曾經實施漢化政策嗎?
如果有
那麼請描述其漢化過程
如果沒有
那麼遼國以何作為立國的基礎?
要知道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之所以可以源遠流長的關鍵
沒有實施漢化的遼國他們的文化並沒有像漢文化那麼博大精深
----缺乏悠久文化的傳承
----僅以強大的武力來作為維繫國體的憑藉
----這樣的方式絕對沒有辦法傳承一個民族
----漢族之所以可以傳承至今也正是因為其悠久的""文化傳承""
1 個解答
- 匿名2 十年前最愛解答
契丹人和女真人雖均倚強大的武力統治漢地,但其文化發展始終不及漢人的高,其人口亦不及漢人的多,所以在建立征服漢族建立新政權之後,漢族仍能維持文化的同一,甚至同化征服王朝,而契丹人和女真人亦慢慢融化在漢族的文化和人口之中。契丹人和女真人的漢化,正代表著游牧民族漢化的過程中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下文將從政治制度、考試制度、文化、宗教和通婚上細看兩族的漢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
遼金兩朝的漢化首先從政治制度上開始。由於契丹人和女真人的政治制度遠遠落後於漢人,所以在統治廣大的漢地需要一個有效的管理系統,而中國制度正遠比遼金的部族制度優勝,契丹和女真紛紛學習漢制,並為加強其統治而使之集權。中國歷史從宋代開始就出現了中央集權的趨勢,而契丹和女真的漢化為加強其統治,正好使這個趨勢不斷演進,加強中央集權和提高皇帝的權威,造成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
以遼朝為例,由於遼朝的境土之內包括了許多不同的民族,而燕雲地區的漢人和渤海人的生活方式與北方不同,太宗便制度「因俗而治」,「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兩元政治」。分別設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兩個系統。而南面官制就是仿唐朝制度而設立的漢制。「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可見遼朝對漢制的重視。
到了金朝,女真人大致學習了契丹的兩元政治,保持部落的組織來治理他們自己的族人,而採用中國制度來控制被征服的多數民族。在金朝初期,女真部落裏的基本社會政治單位是猛安謀克。完顏阿骨打便增設了勃極烈官制,至熙宗時更採取中國的三省制度來代替部落的勃極烈制度。但在女真人的三省中,祇有尚書省壟斷了最高權力,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功用則不顯著也不重要。因為女真人需要建立一個蛋而有力的中央政府,來應付地方分權的問題。加上金朝的皇帝為提高自己的權威而對高級官員施以廷杖,使士大夫受到屈辱,使中國官吏不敢再對國事多表意見。在這個情況下,部落政治裏舊有的傾向「民主」的一些習慣也在這是逐漸消失,而具有野蠻色彩的一些政治手後則帶進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女真領袖們互相砍殺和採取以尊王為中心的中國制度,使專制和野蠻的成份結合在一起,促成了政治上的「殘暴化」和「簡單化」。這種「殘暴化」不幸在後來的朝代中繼續演進著。
為了提拔管治人材,遼、金兩朝亦採用漢人的考試制度。遼自景宗以來,隨著漢官勢力的增長,以及契丹封建化的需要,遼朝開始實行科舉取士。科舉取士本來是為了籠絡漢人地主階級參政,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原規定不准契丹人應試,但到了遼朝末年契丹族中也設有科舉考試了。
女真人亦為了鞏固和安定金朝政權,採取中國的考試制度來選拔漢官吏和女真人合作。可是經由科舉出身的漢人在國策的決定方面沒有太大的力量。大部分重要的官位都由女真人把持。在金朝初期女真人也不必參加科舉。到了金世宗的時代才開始為女真人舉辦考試。設立女真進士科的主要目的,卻是復興女真文化。所以其考試制度只是用來籠絡漢人,只重形式,這樣令中國知識份子讀死書,是控制思想的一種方法,限制了日後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
由於沒有高度文明的民族易於接受其他文化中的思想和宗教,中國的邊疆民族通常都接受儒家思想作為立國的依據。如金自熙宗尊孔,於上京立孔廟,封孔子後裔孔璠為衍聖公,世宗又修孔子墓,立「宣聖廟碑」,章宗即位前即熟讀《尚書》、《孟子》等,為的是籠絡漢族士大夫,鞏固自己的政權。另一方面契丹人和女真人為求心靈上的安慰,使得佛教大盛。所以儒家思想的傳播和佛教的傳播,都有賴邊疆民族的推動。物產方面西域的小麥、高粱、玻璃、葡萄和車輪等傳入中國,而中國的絲、茶、羅盤、紙、紙幣、火藥和印刷術亦傳至外國。有助中外文化的交流。
人口方面由於邊疆民族不斷從中國北方滲透和入侵,使中國的人口隨著向南流動,在華南定居和開發,有助於華南的開發和中國文化的向南傳播。另一方面契丹人和女真人漢化得很徹底,使之逐漸成為漢族的一部份,漸漸與漢族同化。如契丹帝王、貴族除有本族的姓名之外,還有漢名。如耶律億(阿保機)、耶律阮(兀欲)、耶律璟(述律)等。遼朝同歷代王朝一樣,也有賜國姓給有功者的制度。契丹除婦女外,皆穿漢服。連喪葬、歲時等均改依漢例。漢族的忠孝節義等傳統道德觀念亦逐漸為契丹人所接受,並成為他們的道德規範。金朝世宗更察覺到女真人受漢文化的影響,有云:「今之燕飲音樂,皆習漢風,蓋以備禮也。非朕心所好。」、「汝輩自幼惟習漢人風俗,不知女直純直之風。至於文字語言,或不通曉,是忘本也。」女真科舉用女真文未試,願意學習女真文的人卻不多,每次取士的數目都沒有超過五十名的。金章宗亦過了十歲才開始學習女真語言文字,足見當時已經沒有學習這種語文的環境了。不論契丹還是女真,其人民的各方面很大程度上都已漢化,至今已差不多完全成為漢族的一部份,對中華民族的融和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者兩族均大量與漢族通婚,加強兩族的融和。如金章宗下令准許女真人和漢人 通婚,「宣宗明惠皇后王氏係漢人,先為元妃,後立為皇后。生金朝末代君主哀宗」,可見漢人女子竟可立為皇后,其所出可以入繼大統。至元朝朝廷已把契丹人和女真人視之為漢人。